记叙文阅读导学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记叙文阅读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复习目标:

通过归纳总结记叙文的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一、记叙文答题技巧归纳 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初读文后,浏览题目,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细读文章,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夹杂议论、抒情。议论、抒情往往表现文章的主题。

记叙文文学常识

1、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4)时间(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2、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山间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的冻上”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济南的冬天》)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4、 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通过对生活片段(细节)散步的描写,来表达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尊老爱幼之情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5、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6、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有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于原文,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7、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8、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9、结尾作用

1. 照应开头(题目)与开头相呼

2.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3. 若有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 4. 若有描写,含蓄点明中心 10、题目的作用

1、充当文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点明中心 4、揭示主旨 5、阐明文章主题 6、文章线索

两角钱(2013年江西省中考)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两种),对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2分)

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6.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让我看着你 王焕伟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 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选自《意林》2007年第11期,有删改) 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共4分)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 结果:

9.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3分) 10.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2分)

12.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