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本文将就幼儿民间游戏的社会性教育价值这一问题,从其对幼儿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以及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交流五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民俗文化是我国的基础文化,从有人类起,就具有规范、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民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存在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作用,民俗文化体系的内容、运行特征、终极意义都与教育紧密相关。”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 “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件文件

编号

文件名

类型

浏览量

1 幼儿角色游戏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科研小

?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白淑新

一、幼儿园课程中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文化是大众文化,最贴近人们的身心与生活的,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与幼儿的生活之中。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们实施教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掉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学习也越来越有效。”1[1] 儿童生活周围丰富而广泛的人、事、物和活动,都蕴含着民俗文化内容,均可视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时机,儿童在这些生活情境中,通过交往、参与、探究,获得知识、锻炼动作和技能、发展情感、形成个性。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

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幼儿园教育中,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气质,文化意蕴,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对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如:通俗易懂的歌谣,到处都能听到,幼儿说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他们对语言活动的兴趣;简单的民俗游戏(跳绳、玩绳子、跳格子等等),人人易学,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经典的古老神话,打开了幼儿想象的翅膀,给了幼儿丰富的想象空间等等。我们应当将这些幼儿喜爱的文化资源和形式,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引领幼儿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激发幼儿的各种兴趣,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可见,将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在幼儿活动之中,从环境布置到活动素材,既有现实美,又有艺术美,从幼儿生活中来,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染着幼儿,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同时,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我们将这些优良的民俗文化传统融入幼儿的生活,正是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我们民族品格的有效方法。

二、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过程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课程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一)民俗文化课程的收集和筛选

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更喜欢运用一些教材中的成品内容,对于与他们生活贴近,丰富的传统民间民俗的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对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首先,通过教研活动及致家长的一封信,我们将课程的初步想法与教师、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们了解到民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我们发动教师及家长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因为有了前期的工作准备,老师及家长的兴趣浓厚,纷纷通过网络、书

籍、报纸、杂志等途径,积累了许多的资料,特别是大一班的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民间剪纸艺人,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

获得资料后,我们并没有急于将这些内容一股脑的全部抛给幼儿,而是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大兴农村的本土文化类,如梨花节、西瓜节、葡萄节、桑椹节等以及大兴的风土人情、和地貌均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资源;传统节日类,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民俗文化艺术类,如剪纸、扎染、版画、线描等民间艺术形式,让幼儿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通过筛选,积累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该主题的综合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教育的内涵,又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 (二)民俗文化资源的运用

幼儿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基点,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我园力求探索的一条开放、自然的,具有民间民族气息的幼儿教育。因此,为科学、有效地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管理策略,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

1、保证教研质量,营造研讨氛围。

(1)根据各年龄班幼儿发展需要,通过教研活动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孩子年龄小,他们的兴趣点广泛而易变。因此,教师们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多个幼儿的兴趣点。然后通过教研活动,对这些内容点进行筛选,根据目标确定主题内容。如:中班课程《葫芦娃的秘密》、大班课程《十二生肖》等,幼儿年龄不同,兴趣及发展需要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我们会在充分了解幼儿经验及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确定主题内容。

(2)每周各班必须有2—3次特色活动,形式不限,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活动内容最好能结合主题开展,由年段组成员讨论后决定内容和形式。

(3)各年龄组每月必须有1—2位老师进行园本课程的磨课活动,在进行主题教研活动中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集体备课,一课多研,确保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4)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与教研主题相适宜的游戏、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卡等多种形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积极的教研活动氛围。

2、将民间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把民间游戏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让幼儿熟悉一些民间游戏的玩法,为民间游戏走入集体活动作铺垫。如音乐活动《拍大麦》、《拉大锯》等,都是在幼儿学会游戏拍大麦、拉大锯的基础上开展的。

3、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我们不仅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直观性,同时强调教学内容与贴近幼儿生活相联系。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利用大兴区的农村地方节日开展活动,如,梨花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到万亩梨园赏梨花,认识梨花,并且让幼儿知道梨树,开花后长叶,感受春季大自然的美,到秋季百果节,带领幼儿去采摘,认知各种梨,品尝各种梨,在活动区,开展制作水果沙拉,制作梨果脯,在小舞台,幼儿自编自演为庆祝百果节等;利用西瓜节,参观西瓜博物馆,了解关于西瓜的民间故事和风情,自活动区开展自制西瓜擂台赛,进行宣纸裱糊等不同形状的西瓜,进行线描装饰等艺术活动,来美化环境,更加注重环境的渗透,整合幼儿教育的内容,在组织教育内容上,加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在利用过程中,我们更多通过环境浸润,活动中浸润和情感浸润,来实现民俗文化的自然地传承。

4、注重课程内容的积累和创新。

在各班开展民俗课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资料的积累,设立了“民俗课程库”。将每个主题活动从预设、目标、网络图、环境创设等内容一一记录,以作为一手资料进行积累,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和使用。

民俗课程中,每个年龄班不同,每个班的孩子也不同。因此,我们特别支持、鼓励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在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三、研究结果

近一年的时间研究中,我们利用便利的乡土资源,和农村广阔的开放空间,在课程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的研究中,创设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化环境,营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