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27号线岩溶处理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武汉地铁27号线岩溶处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类裂隙水补给为主,钻探过程中,漏浆现象严重,由此初步判定岩溶水水量较小。因岩溶发育受诸多因素控制,覆盖型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很复杂,因此不排除部分地段有较好的储水构造和入渗补给条件,岩溶裂水量大小及赋存运动特征有待后步详勘或岩溶专项勘察时进一步分析研究。

(5)地下水水质及腐蚀性评价

根据室内水样分析报告,同时结合线路周边环境调查(沿线无污染源)判断: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本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砼及砼中水泥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水泥混凝土结构中水泥具微腐蚀性。 1.1.2.2.8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历史记载表明,武汉市区主要是遭受外围中强震的波及影响,影响烈度多在Ⅴ度以下,最大影响烈度也小于Ⅵ度。根据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文件(武建设字[2002]311号)文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武汉市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拟建建筑物应按6度设防并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1.1.2.2.9岩溶发育特征

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纸坊线)工程岩溶专项勘察报告》(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2016.3),本区间全线范围分布可溶性三叠系石灰岩,与灰岩直接接触的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老黏性土层及残积红黏土。勘探反映溶蚀现象为强发育,大部分钻孔揭露有溶洞,部分溶洞为串珠状溶洞。本区间岩溶专项勘察钻孔总数395孔,探明溶洞536个,物探异常点678个。

通过彩色电视录像及物探电磁波CT探测,本区溶洞多以顺层面和沿

竖向溶蚀裂隙发育的竖向溶洞为主。

据钻探揭露,场地区岩溶发育类型主要有溶隙和溶洞,另外,钻探揭露及物探探测表明,岩层表面与覆盖层接触部位起伏大,推测可能为灰岩表面溶沟和溶槽较发育,多被老黏土及红黏土充填。

场地内溶隙主要发育在灰岩的上部,发育方向和强度受层面和裂隙控制,强溶蚀带一般发育深度在基岩面以下1~12m,一般为黏性土充填。

1)钻探揭露溶洞

场地灰岩钻孔数量、揭露溶洞数量、钻孔遇洞率、线岩溶率统计成果见下表。

钻孔见溶洞率、线岩溶率统计表

三叠系 地层 分布里程桩号 右DK37+085~右DK38+800(总长1715m) 右DK36+490~右DK37+085(总长595m) 钻孔总数 (孔) 303 遇洞 钻孔数 (孔) 213 溶洞 数量 (个) 441 钻孔 遇洞率 % 70.3 线溶 洞率 % 19.75 T1g T1d 92 51 95 55.43 9.8 1.1.2.2.10 岩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

1)岩溶发育规模

对本线路所有钻孔揭露的536个溶洞铅直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成果见下表。

钻孔揭露溶洞溶洞垂直高度分布表

溶洞垂直高度(m) 溶洞个数 溶洞比例 H≤1 46 8.6% 1﹤H≦3 226 42.2% 3﹤H≦6 187 34.9% 6﹤H≦10 60 10.2% 10﹤H 17 3.2% 2)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规模

对本线路所有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高度统计分析成果见下表。

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统计表

三叠系地层 分布里程桩号 右DK37+085~右T1g T1d DK38+800(总长1715m) 右DK36+490~右DK37+085(总长595m) 129 21.68 549 32.01 异常个数 (个) 分布线密度 个/百米 结合钻探、物探CT探测结果分析,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场地内溶洞及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铅垂高度多在0.5倍隧道洞径以内,其次为铅垂高度在0.5倍至1倍的隧道洞径内,少部分铅垂高度大于1倍的隧道洞径;其中,铅垂高度小于1倍的隧道洞径占总数的80%以上,铅垂高度大于10m的特大溶洞和岩溶异常点共有17个。场地区内揭露的溶洞高度绝大多数小于0.5倍隧道洞径;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对溶洞洞径大于3m且距隧道顶底板及边线较近的溶洞进行重点处理。 3)溶洞填充特征

各地层中溶洞充填情况见下表。

钻孔揭示溶洞充填情况统计表

全充填溶洞 地层 溶洞总数 个数 T1g T1d 合计

441 95 536 147 12 159 占% 27.4 2.2 29.7 个数 99 32 131 占% 18.5 6 24.4 个数 195 51 246 占% 36.4 9.5 45.9 半充填溶洞 无充填溶洞 如表所示,钻孔揭示溶洞全充填的有159个,占溶洞总数的29.7%;半

充填的有131个,占溶洞总数的24.4%;无充填的有246个,占溶洞总数的45.9%。三叠系下统观音山组(T1g)、大冶组(T1d)灰岩中发育的溶洞以无充填为主,全充填、半充填次之。

钻孔揭示溶洞充填物多为棕红、棕黄、黄褐色黏性土或黏性土夹碎石。充填物状态不一,多呈软-可塑状,部分呈流塑或硬塑状;少部分溶洞充填中密的灰黄色角砾状土或碎石土。根据钻探情况,部分溶洞充填物钻探时钻具自沉或人工加压可以压下,其承载力极低。随着垂向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交替活动减弱,岩石裂隙亦极为少见,溶洞分布也随之减少。

根据本次室内试验,软~可塑状黏性土具中等~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硬塑状黏性土具中等~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

研究表明,三叠系观音山组(T1g)、大治组(T1d)灰岩中的溶洞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未充填的溶洞富水性较强,半充填溶洞富水性较差,全充填的溶洞富水性最差;地下水位以下的溶洞基本处于饱水状态,溶洞空腔富水性很强。隧道开挖时应重点注意可能揭露富水含泥溶洞的突水涌泥问题。

1.1.2.3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概况 1.1.2.3.1区间范围

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里程范围为右ZK39+126.100~右ZK40+783.250(左ZK39+126.100~左ZK40+783.250),右线全长1503.297m(短链153.853m),左线全长1502.298m(短链154.852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

1.1.2.3.2周边道路条件

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沿文化大道自江夏客厅站向南敷设,文化大道宽约45m,双向六车道,绿化带宽约3m,辅道宽约4m。 1.1.2.3.3与既有建构筑物关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