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4页)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20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4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20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 ,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 遭遇口碑危机。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 ;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 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突显 甚至 粗枝大叶 源源不断 B. 凸显 或者 粗制滥造 滔滔不绝 C. 凸显 甚至 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 D. 突显 或者 粗枝大叶 滔滔不绝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C.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D.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唯有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 B. 唯有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 C. 唯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 D. 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凸显:清晰地显露,强调原本存在的事物更加清晰化。突显:突出地显露,强调的是原先看不到的事物突然地或者突出地显露。和“问题”搭配,选用“凸显”。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者: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表示等同关系;或许。从“泯然众人”到“口碑危机”构成递进关系,故用“甚至”。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结合“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分析,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的质量不高,选用“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修饰“素材”,选用“源源不断”。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表意错误,关联词使用不当,“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B项,结构混乱,“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

D项,表意错误, “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才能发现……素材”分析,考虑与后文句式整齐,排除A项、B项。

考虑与“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相照应,应该是先“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然后“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排除C项。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

的第II卷(非选择题)

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