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题

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

。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

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①对“老黄”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从锤炼词语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名蓬莱山;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外号枫岳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便包括了下文的多描写。“万紫干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生动,随季节的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自然,“深潭””“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头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实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修辞”思考和练习三

、从选择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何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回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对反共顽固派》)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反共顽固派所宣扬的“统一论”

阴谋实质。

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相似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抒发了赞颂的真挚感情。

他生得骨骼结实,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飒的俊气。(杨朔《秋风萧瑟》)

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题》)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还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

重点是“人民”。例②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

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题

、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改句:苏轼

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久为人所传诵。

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而嫌长,在表意上诗的内容不突出,语感上拖沓不爽。

句将原句第一分句同位语中的引诗抽出来造成兼语句,引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

句鲜明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B、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走到

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

用热水烫烫手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

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改句把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 一、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二、 ①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体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②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③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作比:用四个喻词“是”育接联系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厂,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④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⑤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头上,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①满天的阳光,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②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①有两处比喻,例②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①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②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六、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思考和练习四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题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修辞”思考和练习五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①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 ②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①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 ②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③是双关。它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是仿词。

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屠戮妇婴的“伟绩”、

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思考和练习六

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者的相同点:(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者的不同点:(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带——诗,诗——热”,这是回环。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题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五、举例说明

回环的区别。

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萱

关系。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

,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 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 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

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 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 风雨送阳春(反对) 人民庆长春(串对)

”思考和练习七

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能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有坐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例①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②中的“风和日暖”“山溪“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以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

。”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列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映衬。

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 车车马马哪里去?葡萄公社庆丰收。听!园林深处什么响?一曲欢歌拂绿州。 两个设问。

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

两个反问。

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信禁不住舔着嘴唇。通感。 ⑦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警策。

”思考和练习八

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

都在欢腾着啊!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问,其次是暗喻。

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⑤在古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