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五代期末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魏晋至隋唐五代期末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诗歌语言:曹操、阮瑀、陈琳较朴质,曹丕、王粲等较秀美;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浓郁的悲剧色彩,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曹操诗“悲凉”,曹植诗“忧生”。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2. 试论“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形成了为后人所称誉的“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风格刚健清新。

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以诗歌抒发一己情怀,主观色彩极其强烈。

3. 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诗歌的?怎样理解? 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举例分析说明)

“词采华茂”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适当举例分析说明)

4.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阮籍《咏怀》组诗八十二首,是一生情感的总结,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对生命的感怀是悲剧性的。从诗的意蕴和主题看,因为阮籍是以哲理思索来观照人生,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深入发掘人生的悲哀,写得更深邃,具有意蕴深沉之美。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深得得意忘象之旨,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然出之以清丽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蕴藉深沉。被人称为“玄远”之美。严沧浪说:“黄初之后,唯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后代的陶渊明《饮酒》、陈子昂《感遇》等都受其影响。

5. 试比较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

25

大小谢都以山水诗的创作而闻名。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眺对大谢有明显的承传关系,但由于文学时代、生活环境和个性的不同,诗歌创作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大谢语词富艳,小谢清新俊秀;大谢对山水刻画精细,小谢简约勾勒;大谢客观的写景,小谢能做到景中有情。总的来说,小谢成就高过大谢。

(以上观点举例分析说明)

6. 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

谈你的看法。

萧纲这话对于传统的诗教无疑是大胆的背叛。为人“谨重”,是说人品不能卑劣,作风不能败坏,行为不能放荡。此“放荡”,是恣肆开张的意思,意指写作不能小心翼翼,要突破禁锢,挣脱束缚而自由发挥。萧纲把为人与为文区别开来,体现了他在此二方面的不同要求,既重视社会责任、家国抱负,而不失儒教礼仪,又追求诗文的自身规则而不成为经学的附庸,为人为文两不相害。但是,其创作主张也造成重声律、重词采的靡丽轻艳的文风的盛行,出现了格调不高的作品,产生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出现了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艳情诗,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7. 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

山水真正进入审美的视域,是在晋代。在刘宋兴起有如下原因: ⑴崇尚老庄,崇尚自然,封建士大夫隐逸之风的兴起。 ⑵江南经济的发展与世庶大地主私家园林的增多。

⑶诗人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对内发现了自我情感,对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山水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

⑷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诗歌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五言诗的成熟及前代民歌与文人诗中抒写自然的艺术经验,为山水诗的出现作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山水的发现,是人的觉醒,是人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也预示了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期的到来。

8. 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

骈文乃魏晋文学的重要标志性文体。陆机《文赋》、庾信《哀江南赋》等经典名篇都为骈文写法,刘勰《文心雕龙》不仅全书使用骈文写成,而且,其中的《丽辞》成为研究骈文的第一篇专门论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而来的。根源在于中国语言单音的缘故,骈文的意义,就在于充分发扬和突出了汉语言的特点,形成了美文的特征,容易引起美感和联想。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逐渐形成与散体文互相区别的独立文体。骈文讲究音律、对偶、藻饰和用典。南北朝的几乎所有的文章趋于骈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骈俪成为当时的时尚,也造成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风气的盛行。

9. 时代政局与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26

正始时代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期的文学特点十分显著,既不同于建安,又不同于太康。司马氏政权对曹魏势力的斗争形成的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如何晏《言志诗》:“常恐夫网罗,忧祸一旦并。”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只能用韬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又由于玄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同时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性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

10. 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简述宫体诗的发展概况)。宫体诗的格调不高,内容空虚、风格浮艳,重声律、重词采的靡丽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消极影响不可忽略。但是,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有其积极意义:

⑴突破传统诗教观; ⑵拓宽了审美题材;

⑶刻画精工,表现细腻,注重模状物色,提高了语言的描写能力;

⑷对仗工稳、用典讲究、音韵和谐等,在诗篇体制上,促进了五律的定型。 从长远看,宫体诗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积累,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1.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有“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来解释山水诗出现的原因。 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辩形式。玄学家大都系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一时之风气。受此影响,文人们亦崇尚老庄,形成了高谈玄理之风,以玄入诗。玄言诗背离了《诗经》、《楚辞》的传统,走向淡乎寡味。 “老庄告退”,是指思想界玄风的告退,或淡化,是指诗歌中玄言成分的消退,是诗歌中质木无文的风尚消退。相反,此一时期,恰恰是强化了老庄的自由精神,强化了老庄崇尚自然的趣尚,才有山水诗兴盛。应该是:“老庄未退,而山水方兴”。

12. 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题材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田园生活、农村风景、农夫农耕的真实写照,其中也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这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

有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春游登高、酌酒读书、与朋友谈心、与家人团聚、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被他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约作于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他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了。

他田园诗中最有特点、最为可贵的,是着重描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归园田居》三

27

前六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意境最美,妙处在于全来自生活、从心底流出,无半点矫情矫饰。文字浅易,语调平缓,自然自在,不留痕迹。写自己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正是一幅情景生动逼真的归耕图。

渊明有些田园诗写到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等。从这些诗可看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13. 分析陶诗艺术特征。

陶诗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即自然、朴素、真淳。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自然:陶诗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陶诗的声吻节奏,舒缓沉稳,淳真亲切。陶诗坦诚地记录心曲,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却象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心中。陶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他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宋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开创,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了审美对象。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呈现出清明淡远的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具体说,陶诗艺术特色可概括为:

情景事理的浑融(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统摄)陶诗描写景物是透过人人可见的普普通通的事物,表达高于世人的感情,写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陶诗重在写心,写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笔下的新苗、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重返旧巢的春燕、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常常写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是客观的,却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与个性,它们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陶诗中的“理”是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是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的结晶,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启示性。潘德舆说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风格的确是“平淡朴素”,而陶诗的好处更在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等,这些平常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生活情趣,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手法,只是白描“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春秋多佳日”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中见绮丽。陶诗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陶诗的语言朴素,但不是未经锤炼,而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

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