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2019年文档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2019年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ought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University of TCM, Guangzhou 510405, P.R.China

【】 This text has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ought cross-culturally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ought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learning\to cultivate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experience, how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treat actively, how to set up important views such as the harmonious family system and positive social system, etc. In order, learn to have important inspiration in building positive consultation of China's localization.

一般认为,心理咨询可以分为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前者是以矫治人存在的病理问题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也称之为病理心理学);后者则是以发展人的潜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主发展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与其说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学派,还不如说是一种理论和态度的取向,是一种对人性理解的人文传统。许多学者认为,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对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

启迪,继承与发扬儒家教育心理学思想对于丰富与发展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学》一书史载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原为西汉著作《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宋朝大儒朱熹将它列在《中庸》、《论语》、《孟子》之首,并合称为“四书”。历代学习儒家经典必从《大学》开始,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全书第一章为孔子之言,曾子述之;而后续十章则为曾子之意,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者,即大人之学。程颐先生说,此书是入儒学之道的门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重读《大学》,可见其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取向。 1 积极心理咨询的目标与程序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上的体现就是主张要努力挖掘人的积极的潜能,激发人的认识能力。对此,儒家的观点很有启迪。儒家认为,人的本性虽然被后天的各种欲望所遮蔽,但其本体之明未尝停息过,所以从根本上看,自我修养的重要任务在于明了和净化自己的德性,以复其天理之极。《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出了成人修心的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在中国古代,所谓“德”含义广泛,并非仅指道德伦理。老子说“含厚德者比如赤子”,意即最高层的修养境界如返回赤子之心的德性之初。程子曰:“亲”当作“新”;止当作不变、不迁移解;“至善”,指事理当然之极。故原文第一句可以理解为修养的目标就是要回归和彰显人的淳朴的德性,做一个自新的人,直至达到最高修养的境界而不动摇。从某种意义上说,

儒家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平衡了消极心理学使命缺失的弊端。如果说“矫治”具有治标的价值,那么儒家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应该是什么”才是人类心理学的核心价值。

如何达到明德、亲民、至善的目标呢?《大学》接上文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说的是从动机到情绪,再到认知提高的心理发展过程。人只有明了修身养性的最终目标才会志有定向,心才能安静不迷;神思安稳,进而才能处事精详,得其所正。 儒家思想与所有积极心理学流派对咨询目标的理解是非常相似或同构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人性是自主的,能自我做出成长的选择。自我实现就是人类共性的充分展现和个人潜能(或个体差异)的自我实现,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有:人与自然合一的统合感;遇到问题时有反省自己的责任心,即诚实。积极心理学则十分强调研究与发掘人的积极力量,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建立积极的家庭系统和积极的社会制度。存在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核心过程是要帮助当事人认识和体验他自己的存在。一个人如果找不到生活目标,或因某种挫折失去了生活目标,或因环境巨变,感到生活迷惘,就会有“存在挫折”(existential frustration)和“存在空虚”(existential Vacuum)的心理困惑。心理医生就是要引导当事人自我察觉,帮助其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实现

自己的潜能。察觉是个体对生命意义、自我发展的能力、人的情绪控制与行为选择自由的自我意识。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始于正确的认知。临床观察表明,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被情绪所困,思绪迷乱,非理性认识取代了理性思维。因此,在心理咨询的启蒙阶段,让当事人明了动机-目标-认知-情绪-行为的知与行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结,知做先后,则近道矣。”意即凡物都有根本与枝末,凡事都有开端与结局,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也是如此。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Why Now?),必定有它的起因和发展过程,抓住了关键问题和明了心理问题发展的前因后果,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2 修身正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从进化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来看,人的心理机制的形成也是适应环境生存竞争的结果。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最终以适应能力如何为最高的社会判别标准。《大学》第二段集中讨论了修身正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家睿智地看到了治国、齐家、修身三件事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符合人的主体意识从“小我”到“大我”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这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