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崇拜 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明星崇拜 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明星崇拜心理探析

刘敏

(徐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明星崇拜是上个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崇拜,是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无论被崇拜的明星多么美好,他在被当作偶像的那一刹那都已经被人们的心象投射出的虚线所幻化了。偶像崇拜只是个阶段性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成熟,认识的正确独立,他们会将注意力投向更为深层、广阔的世界。当然,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积极干预、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在这一选择——放弃——再选择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

[关键词]:投射效应、同侪崇拜、心象

一、引言

“偶像”一词在《汉语大字典》里解释为“泥塑或木刻的人像以供人膜拜”,引申为盲目崇拜之对象。崇拜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现象,他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并已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亚文化。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即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加以模仿和崇拜。

明星崇拜是上个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崇拜,是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什么叫做明星崇拜?明星崇拜既是一种偶像崇拜,又。是一种对媒体英雄的崇拜。在原始时代,人们崇拜的是图腾,原始人认为图腾有力量,可以通过它获得安全感;图腾之后就是崇拜神灵;然后就开始崇拜英雄,英雄是处于人和神之间的,对英雄的崇拜多在战争时期,是一种对身体力量的崇拜;到了近现代则转向知识型、智慧型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到了现在就变成了崇拜明星[1]。随着明星的出现,人类的崇拜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偶像崇拜越来越成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出现的观念形态。现代意义上的崇拜,除了体现出人类对自我及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外,亦表达了人们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的情感,以及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所以,崇拜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传递的积极因素却存在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无论被崇拜的明星多么美好,他在被当作偶像的那一刹那都已经被人们的心象投射出的虚线所幻化了。大众的目光抵达了他们所是的身体,但大众的心灵之眼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人--- 一个远比他们自身美好、强壮、神奇的人。

指导老师:杨帆

1

现代社会对明星崇拜现象的评价不一。“无论偶像如何变迁,始终都表现出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偶像是一个人的信念支持和精神伴侣,甚至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拐杖’。虽然好多人在偶像崇拜中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但是仍然会受到主流倾向的影响,那就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多数人在偶像崇拜中的价值取向。”追星现象的批判者们认为:“明星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是非实质性的,因为他们不能向社会提供粮食和机器等能保证人们生存的东西。年轻人应该崇拜劳模、战斗英雄、科学家,而不是这些对社会没有实质性贡献的文体明星!”从表面上看来,反对明星崇拜的人似乎已经凯歌高奏,但这种胜利实际上是虚幻的。因为追星族、大众传媒对于明星的热情一如既往地燃烧着。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偶像崇拜的生命力却如此顽强?

二、明星崇拜的心态探析

有人从目前追星族的心态来分析,大致把它分为三大 “门派”,即影迷 (包括电视迷、歌迷、球迷。追星族虽有这三大门派,其追赶星的心态是基本相通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水平、气质性格等个体差别,对明星的崇拜程度还是有差别、有层次的。

追星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超级追星族、追星族、准追星族。追星族中最高层次是“超级追星族”。他们可以说达到痴迷和疯迷的层度。将自己全身心的激情都倾注在自己所崇拜的明星身上。在某种层度上说,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自己本身的爱好,而是完全以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的爱好为爱好。在吃、穿、住、用、行上刻意模仿自己崇拜的明星不说,还要以牺牲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为代价来跟随自己的偶像。还有一些人为了偶像而自杀或杀人!追星族中的正宗层次是“追星族”。不但要有热情,还要具备自己所崇拜门派的基本知识。大致包括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基本理论、专业历史、专业人物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对明星的忠诚和热情,但不是那种极端的狂热。这一类是追星族的主体。还有一个层次的追星族,他们虽然可以属于追星族,但确有一些勉强,只能称为“准追星族”。他们有一些热情,但缺乏追星的基本条件,真正的追星族也不屑于之为伍。但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也许能成为一名正宗的追星族。他们往往表现为一种自然、随便状态的追星。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六种:(1)偶像仰慕:(2)偶像理想化,指青少年把偶像当作世上最完美、最有本事之人的意向;(3)偶像浪漫幻想,指青少年对偶像产生情思和浪漫幻想的意向;(4)偶像榜样学习,指青少年对偶像的模仿意向;(5)偶像心理认同,指青少年希望成为偶像同类人物的意向;(6)偶像商品消费,指青少年在偶像相关商品上的消费[2]。

2

三、明星崇拜的成因探析

(一)时代的过度,信仰的转变,追求心灵的寄托

当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可以说当今世界再也没有什么神圣和禁忌的领域供人逾越。技术被视为世界的本质,并为大众创造了新的神灵——明星。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得这与宗教信徒含辛茹苦的传教和布道相比,明星的制造更简洁迅速,而且更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明星崇拜现象产生之前,只有那些保证大众生存的人(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科学家等)才会成为崇拜的对象,他们被敬拜的根本缘由是他们对于大众的有用性,而非他们自身的完美,因此,被崇拜者并没有被当作真正的目的性存在。所谓崇拜人的目的性存在,乃是指:将人所是的身体当作目的,探寻身体所能达到的美好程度,将那些能代表个体身体在当下最美好状态的人作为最高目的来崇拜。人作为作者的最重要作品就是人自身,因此之故,只有那些同时是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个体才能成为人类劳作的最高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像雷锋那样的英雄们都已经‘过时’了,那个时代毕竟离孩子们太远,他们完全接受不了那个时代的想法和做法。对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他们没有感情,又怎么会去接受?”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总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崇拜的对象作为偶像,并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它是驱使人们达到奋斗目标的动力,推动人们去追求它。青少年永远是对时尚最敏感的人群。任何一个时期的青少年,他崇拜的对象一定是在当时社会中走红的人。在毛泽东时代,整个社会倡导的都是崇拜领袖、崇拜英雄,大家也很自然就会去崇拜毛主席,崇拜马克思等。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的商业宣传手段,使一些演艺明星、体育明星在社会迅速走红,形成巨大的明星效应,自然而然会引起中小学生的崇拜。大众认为明星比神灵更为可靠,因为大众往往可以通过写信、签名、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来和明星接近,沐浴到明星的光辉。明星的发迹往往具有传奇性(不外乎选美夺魁、比赛得冠、星探发现、名导相中、误入艺坛等)。这切合了大众意欲一朝显名的欲望。然而成名的机会毕竟渺茫,于是乎便只好通过消费明星来完成潜在的自我意愿,找到心灵的寄托。 (二)思维品质中的片面化和表面化,并渴求自我实现

从思维品质的发展角度看,在青少年期,由于独立思考的要求,青少年对问题的看法还常常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即表面化和片面化。尽管开始能够逐步地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和自觉性,但青少年思维的独立和批判性还是不够

3

成熟,容易产生表面性和片面性。可以说思维品质中的片面化和表面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对明星崇拜的盲目、低层次和片面。娱乐公司和传媒精心包装和努力打造的明星个个光彩照人,英俊潇洒,完美得找不到一点缺点。青少年思维品质中的片面、表面和绝对化,在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心目中崇拜对象的完美无缺。

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是人类普遍具备的一种心态。一般来说,自我实现的心理是指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心理趋势。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希望对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充分地开拓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偶像崇拜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目标还没有定位之时,潜意识里对理想追求的一种反映。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有一些缺陷,但自我意识特别强烈。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去思考自己要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或者梦想自己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却不能够确定,多处于彷徨和迷茫之中。渴望成熟,渴望长大,也渴望成功,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那些在电影、电视中光彩照人的影星、歌星,在炫目的灯光之下,一呼众应,才是他们眼中的成功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我潜能的肯定,也是对自我前程的幻想。对明星的热情,在一定层度上是包含了对自己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也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当代青少年崇拜的明星偶像越来越平民化(如超级女生,梦想中国,快乐男生等)。将一个个普通人推上了明星的宝座,使得青少年们无法不想入非非,更加沉迷于明星的光环中,希望在大千世界中展现自我的与众不同“有个性存在”的梦想。

就“明星崇拜”的性质来说,它本质上体现了青少年对“明星”人物的自我投射,是偶像崇拜中一种投射效应的表现。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崇拜者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痴迷于偶像某方面的特质(如容貌、身材、才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和成功(如财富、社会地位、个人魅力)时,就会幻想自己的理想和梦幻已经通过偶像的这些特质得以实现。因此,青少年偶像崇拜实际上是青少年理想的一种投射,是偶像让青少年理想中那种梦幻一般美妙的东西,有了代替性实现,它像个拐棍一样支撑、辅助着青少年的成长。

(三)“ 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冲突,影视作品、歌曲作品所具有的特质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我”和一个“理想我”,根据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卡尔·罗杰斯的说法,现实自我是个体在现实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理想自我是个体对“应当是”、“必须是”等的自我概念。于是,他们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理想我”。然而青少年虽然在心中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理想我”,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两件小事又使他们轻

4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