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试题-2009-2010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桓台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试题-2009-2010语文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自比“推磨的驴子”,他说除了生病旅行,他都在写作,“不工作比不吃饭都难受”。1928年,他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天上人间》等6部小说同时在各家报纸上连载,这6部小说的人物、故事各不相同,每天晚上9点各家报纸的编辑前来取稿,都能准时拿到,据说有一天张恨水的麻将瘾来了,他一边玩牌,一边写稿,照样按时交稿。当然,这样的神速,这样的高产,保证篇篇佳作,也是不可能的。张恨水的100多部小说,确有些是平平之作,雷同之作,有些早已被历史遗忘,他没有像曹雪芹那样“十年辛苦不寻常”,连他本人也不否认。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确有上乘,确有传世,确有不朽。解放前后,《啼笑因缘》等一版再版、并一再被拍成电影、电视,就是明证。

④张恨水的一生,始终处在动乱的年代。二三十年代的军阀混战,以后的抗日战争,再后的解放战争,他都赶上了。他的作品没有离开当时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但他的作品主题都是向着真善美、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都是揭露假恶丑、鞭挞各种虚伪奸诈贪婪和愚昧行为的。他始终处身于社会生活当中,反映各阶层人的生活。对人性的追求和捍卫,是他作品的上线,也是他作品的下线。在道德的准绳上,他是经得住各种检验和拷问的。他的作品里,有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有情人之间的卿卿我我,有夫妻之间的恩恩怨怨,甚至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打情骂俏,男盗女娼,千姿百态,纸醉金迷,柳绿花红,但却没有让人不堪入目的低级趣味。应该说张恨水是个良心、良知、良能“三良”皆善的作家。

⑤我只见过张恨水先生一面,那是在1957年,“整风指示”发布之后,反右斗争之前,记协在东交民巷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新闻界名流不少,挨着张季鸾坐的就是张恨水先生,安岗同志主持会议。解放前夕,张恨水患过脑中风,到我见到他的时候,该是恢复得差不多了,他自己走路,拿一根拐杖,穿一身灰白色的衣服,戴一顶鸭舌帽,不知他是有所察觉,还是有所顾忌,他的发言很短,不谈政治,不提意见,也没有对“知识分子早春天气”发什么感慨,只说了说对报纸副刊的体会,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安岗同志说:“张恨老是新闻界的前辈,您老写了很多书,没见过您写记者的专著,您是不是关注一下同行,写一本记者的小说?”张恨水没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没过多久,就见北京晚报上有他的《记者外传》连载。

⑥现代文学史似乎不能盖棺,按照什么标准评价那一代作家,还远没有定论。但对于张恨水,总会有个说法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3月23日) 19.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张恨水堪称一代奇才。”作者这样评价张恨水的原因有那些?(4分)

20.第五段写了作者与张恨水见面一事,这段文字的作用是是什么?(4分) 21.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1)那个时候,读者心目中的张恨水,就像京剧爱好者心目中的梅兰芳。 (2)对人性的追求和捍卫,是他作品的上线,也是他作品的下线。

22.本文主要从那些方面介绍张恨水先生的?张恨水先生的人生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启示?(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忍耐底线、让步底线、做人底线??我们从大量的运用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限,简言之就是“最低界限”。不同的人,对于“底线”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生,对“底线”也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感悟;而不同的“底线”也折射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格力量。对于“底线”,你也许不无见闻和体验、感受和思考。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

桓台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试题

答案

1.A (B “摈”bìn、“奔” bèn C “兴”xīng、 D “悄”qiǎo) 2.D (A.淡泊名利 B.寥若晨星 C.文过饰非)

3.B(①“连带”和“裙带”,二者都表示有关联。不同的是,前者指互相关联,中性;后者比喻跟妻女姊妹等有关,贬义,多含讽刺意味,如“裙带关系”。②“担当”和“担负”,前者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后者是承当。③“而后”和“尔后”,前者是以后,然后;后者是从此以后)

4.C(A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贬义。B举重若轻,指某人很有才干,能轻易地完成艰巨的任务。可调换为“无足轻重”。D 摇旗呐喊,现比喻替别人助长声势,而语境中讲的是“为自己”,使用不当)

5.C(A搭配不当,“能否”与“深化改革的关键”不搭配。B词序不当,“今后”移至“签定”前,删去“的”。D成分残缺,“遏制”缺少宾语,加“的现象”。) 6.C(C是说《国语》赢得“春秋外传”的声誉,不是解说原因的。) 7.D(“唯一标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8.D(A.说法太绝对,文中无据。B.“《国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的说法不正确;C.“《国语》自成一体”说法有误。)

9. A (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10.B (“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 以”“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因”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11.D (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祐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祐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12.B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祐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13.(1)从前马援因为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 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落实“兴”“诚”“所慎”“乃”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2)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 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落实“故”“具”谢”“遗”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14.(1)(4分)“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1分)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1分)“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长,(1分)突出了作者一天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1分)

(2)(4分)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2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苦。(2分)

15.(1)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2)奈何取之尽锱铢/望帝春心托杜鹃 (3) 不患贫而患不安/落霞与孤鹜齐飞 (4) 落日故人情/寄蜉蝣于天地 16.(1)生活好似一张网,人只是一条鱼,迟早都要被生活所束缚 (2)生活好似一张网,只有强者才能撕破它,获得自由。 17(1)有时有些平淡,有时有些苍白,有时有些灰暗; (2)用新奇代替平淡,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明亮代替黑暗。

18. 示例: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照亮一角夜空。

(一)19、(4分)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手法”和“好处”各2分)

20、(4分)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句号前后内容各2分)

21、(4分)写诗作文,(2分)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22、(6分)

(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答出“红尘人”的含义;2分;其余给2分)

(2)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

(二)19、(1)40多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大量作品; (2)一生除了生病旅行,都在写作; (3)写作速度快,数量多,质量高。

20.(1)表现张先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谨慎。 (2)印证第三段张先生写作神速的才能。

21.(1)说明张先生和梅兰芳一样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2)作品努力捍卫人性,弘扬真善美,杜绝低级趣味。 22.主要从文学方面介绍的。(2分)

人生启示要点:(1)要勤于学习、勤于工作;(2)要颂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3)要讲良心、良知和良能;(4)要有所成就。(每一要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 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 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 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 吴祐只是表示 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 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 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 有节操。吴祐后来升为胶东候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 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 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 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 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 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 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目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 辩,梁冀没有采纳(吴祐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祐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 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祐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 岁去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