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究中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片断评析】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强调了探究过程,探究的结论也是不可缺少的。面对获取的不同数据,学生们有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地指导如何分析判断数据,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注意发挥教师参与者的作用。得出了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那里

旅顺口区双岛湾中心小学 左峰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以及“已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是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的。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经历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获得力的基本概念。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发现力的存在,并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以及力的大小方向。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是从寻找身边的力开始入手,通过对硬果壳承受了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力的存在。同时,对以上现象的探究,也为下一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后和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进行了铺垫。之后通过实验,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变化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基础,只有感受到力在哪里,才能真正知道力的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钳子、核桃、、橡皮泥、弹簧秤、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让学生说出方法,并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经历,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知识。】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4、学生用钳子夹碎核桃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知道力的存在和感受到力的存在是不同的,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印象才深刻。】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2、使用弹簧秤的方法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练习 3、开关门活动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4、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设计意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特别是学会用仪器去测量,能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回顾和解释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教学片断

教师和学生互掷篮球 师:你刚才有什么感受?

生:我接球的时候没用多少力,投球的时候得用力。 师:刚才的同学在接球和投球的时候感受到了力,那么你看到了力了吗?力是什么样的?

生:我感觉有力,可是我看不出来。 生:我没看到,我认为力是看不到。

生:老师,我看到了,他在接球和投球的时候都使劲了,但我不知道力是什么样的? ??

师:噢,同学们都注意观察,而且动脑思考的很好,下面我们接着观察感受力的存在,好吗?

教师用双手拿住一根粉笔,然后掰断粉笔。 师:你能从中感受力的存在吗?

生:粉笔很轻,不用力就能拿起来,掰粉笔需要用力。 生:粉笔轻,也得用力

生:我也认为粉笔轻,也得用力,只是用力小,感觉不到。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看来是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自己感受一下力的存在 学生用钳子夹碎核桃感受力的存在。

【片断评析】本片断是在新授开始部分,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因为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很难感受到力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认识、感受力的存在,最后再亲自动手体验,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教学反思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2、物体改变形状以后

旅顺口区龙头中心小学 王莉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力在哪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构成了本册教材的《无处不在的力》的知识单元。在《力在哪里》一课中,学生对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和拉,以及力的种类和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物体改变形状以后》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本课属于概念学习课。所以对本课概念的形成和表述尤为需要重视。皮亚杰认为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由此本课的概念形成和表述应建立在课堂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是对弹性和弹力分不清楚,概念混淆。认为软的东西有弹性,硬的东西没有弹性。在平常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学生对于弹力已经有所了解和体验。针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了解,加之学生认知特点——先入为主,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本课重点落在弹力和弹性的认识及应用上,把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删去。这样有助于对弹性弹力概念的深刻理解,让学生们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普遍存在。同时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普遍存在 科学知识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 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叫会产生弹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对弹力和弹性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2、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课件(及其使用设备)、海绵、气球、直尺、橡皮泥、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烧瓶(胡克定律),拉力器,握力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1、由教师演示各种力,让学生说出力的名称:如拉力、推力、压力、挤力等。 2、出示海绵,让学生分组对海绵施加各种力,看看海绵有什么变化? 3、分组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相机提出:对海绵施加力时,海绵有什么变化?去掉力以后海绵又发生什么变化?

5、教师又给学生提供材料:气球、直尺、橡皮泥、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