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反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反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所谓反例,就是指用来说明某个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在数学中,要证明一个命题,必须严格地论证符合条件的所有可能情况下,结论都成立,缺一不可,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只要找出在符合题设条件的某个特殊情况下,结论不成立,也就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因此在解题和理解概念中、在高中数学中有“快”、“准”、“狠”的特点。在数学研究与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反例;判断;巩固;思维能力;构造反例

一、引言

美国数学家盖尔与奥斯特在《分析中的反例》一书中指出,“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展也朝着两个重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进行”,所以对一个错误认识的反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一个十分有效的标准和方法——反例.在数学推理中,寻求反例与提出证明一样,是一项积极思维活动,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分析命题的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往往是从正面阐述入手的,可是如果我们能适当选择一些反例,加强辨析,正反对比,将收到更好的效果.适当的反例不仅有利加深学生对数学中诸多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二、反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 反例可以判断某个命题为假命题

在高中中学数学教学中,要论证一个命题是否为假命题,或检验一道题的正确性,我们往往可以举出一个与原命题矛盾的例子,或与要检验的问题的结论相反的例子,这就是反例.一个命题的反例有多个,我们在举反例时,只举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例1 判断命题“若a?0,b?0,且a?1,b?1,则

logab?logba?2”是否正确?

分析:我们知道, a?1,b?1 ?logab?0,logba?0.

?logab(或logba)的取值情况可分为两类:(1)logab?0;(2)logab?0.

显然,在后一类情况下,恒有logab?logba?0?2,即logab?0时命题不成立.于是容易举出反例:当a?2,b?11时,有log2?log12??1?1??2?2.

222所以通过举出的反例,我们就能轻易的知道所判断命题是否正确. 例2 命题“若a?c,b?c,则ab?c2”是否正确?

分析:我们知道,在0?a?c,0?b?c的前提下,可以推出ab?c2.但现在我们缺少

a?0,b?0这个条件,所以我们的反例可以在a?0,b?0这个范围内构造.

解:所求问题不正确.若我们取a?b??2,c?1,则有a?c,b?c,但ab?4?c2.

一般地说,数学中的反例,它是相对于数学命题而言的,它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还有它是反驳与纠正错误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所以必须是建立在数学上的已证明的理论与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的,并且具有一定作用的反面例子.所以反例它是论证命题是否正确的一种有效方法.

2、反例可使学生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教学理解

数学概念是用确切、简洁的语言来叙述的.有时一个数学概念有很多种本质属性,学生容易对这些应用较少或较隐含的属性不予重视,或对关键字眼、符号不重视,以致在解题中发生错误.为了正确地理解它此时可通过一些简单明了的反例来加以引导,说明从反面消除容易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反例,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才能容易把握住所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典型的反例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很大的作用.例如: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实概念中,学生很容易粗略的理解“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实还忽视了“平面内”和“常数(大于F1F2)”,学生可能不太理解,于是在讲解时,为了让学生巩固概念,在这就要要举出反例:1、假设不在平面内,在空间上的话,就不是不平面图形,就不是椭圆了。2、假设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的常数恰

1

好等于F1F2呢?小于呢?让学生讨论很容易知道常数等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线段,小于

F1F2时,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话,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强化。在讲解抛物线定义时,用同样的方法,举出反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l不经过点F”从而对抛物线概念的更好把握。

这样在概念中通过应用反例,我们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又如在函数周期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如果T是f(x)的周期,则kT也是f(x)的周期(k为任意整数),那么f(x)的周期就有无穷多个,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期就是指最小正周期.那么周期函数是否一定有最小正周期呢?

回答是不一定.例如常数函数f(x)=C,它是以任意数为周期,是没有最小正周期的.所以说反例在概念教学中能起到巩固和强化概念的作用.

3、反例有助于学生对定理、公式或法则使用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对定理的内容掌握不全面,丢三拉四,对一些关键字眼不留意,不在乎,在考试解题格式中不体现,造成不不要的丢分,主要是没有对定理、公式、法则理解到位,理解透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强调对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全面理解,这就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如: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学生掌握定理不到位,忽视了条件中的关键字眼“相交”,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次定理,在解答时格式中体现它,所以要举反例,让学生体会,不相交是否一定成立,如图

AB1?B1C1且AB1?BC,但很显然AB1不垂直平面BCC1B1,因为BC与C1B1不相交,这样让

学生更能体会到“相交”的重要性,从而在解答或证明中能体现,体现思维的严密。

例3 已知a3?b3?2 ,求证:a?b?2.

2

分析:有学生这样证明:由a3?1?1?3a,可知b3?1?1?3b,两式相加,可得

11a3?b3?4?3(a?b),再由a3?b3?2,得a?b?(a3?b3?4)??6?2

33其实这样证明是有误的,其原因是不等式应用有误,该证法忽视了基本不等式

a3?b3?c3?3abc适用的前提条件是a,b,c?R?.

正确的证法如下:

证明: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须证a?2?b,可证a3?(2?b)3

即证a3?8?12b?6b2?b3,只须证a3?b3?8?12b?6b2,故可证6?12b?6b2?0,即

6(1?2b?b2)?0 又因为(b?1)2?0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故得证.

4、反例让学生在误解中知道错在何处

引入反例,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意识,提高学生否定错误命题的能力.数学中有些问题,若从正面角度来讲,有时候学生会感到模糊,难理解,甚至会产生错误的判断.若运用反例就可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有误,也可以通过反例来引导学生寻求错误的原因并纠正错误.如我们都知道的分配律:m(a?b)?ma?mb,而有的学生就会把一些差不多的公式都套用这个分配律,就引起了很多错误的类比:

(a?b)2?a2?b2 ,(a?b)3?a3?b3;sin(??60)?sin??sin60,

cos2(A?B)?cos2A?cos2B等等.

例4 例题:已知方程x2?(k?3)x?k?0有两个大于1的根,求满足下列条件的k的范围

??2??0??(k?3)?4k?0??????b?k?3??1??1??2a2??很多同学做出的解答是显然是错的,已产生了增根,但学生????0???b??1?不能理解为什么错,所以在这举出反例,如图也是满足?2a条件,但解不一定都大于1,所以这个条件是错的,不是题目的充要条件。如图: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