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 B.民被甲括矢 C.吾可以勿赏乎?

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 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②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10.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① 解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2分)

②《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说说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è):指渤海。

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北宋)苏轼

万人鼓噪

【2】

【1】

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3】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5页(共8页)

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

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人

心魄,奠定基调。

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

视线,还让人害怕。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水

来势汹汹的威势。

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头

之高,诗境如画。

13.以上两首诗都描写了潮水气势宏大,境界雄奇。下列诗句中,与此境界不符的一项..

是(3分)

A.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唐 宋昱《樟亭观涛》)

B.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 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 C.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宋 杨蟠《钱塘江上》) D.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清 施闰章《钱塘观潮》)

14.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共8分)

①“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②阅读古诗词,我们不妨对其他语言现象展开联想,以便于我们语言学习和积累。比如,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 __________”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物是人非”。

③在社会交际中,我们引用古文表达思想情感,会显得特别文雅。比如参加某学术会议,与会人员既有知名的前辈,又有后起之秀,我们应该用“__________, __________”来赞美会议的盛况。再如参加某聚会,远客贵宾,座无虚席,我们应该用“__________, __________”来表达对主人好客、盛情款待的赞美。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

16.《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一段文字,高

鹗对曹雪芹的原稿进行了修改。有人认为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看,这样改并不好。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6页(共8页)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已看完。........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道:“果然有趣。”(曹雪芹稿) ..........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儿。(高鹗稿)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哲人其萎 汪曾祺

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二十来岁,就写出了《科尔沁旗草原》。稿子寄到上海,因为气魄苍莽,风格清新,深为王统照、郑振铎诸先生所激赏,当时就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大小说,应该尽快发表,出版。原著署名“端木红粮”,王统照说“红粮”这个名字不好,亲笔改为“端木蕻良”。从此端木发表作品就用了这个名字。他后在上海等地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鸢鹭湖的忧郁》最受注意。这篇小说发散着东北黑土的浓郁的芳香,我觉得可以和梭罗古柏比美。端木后将短篇小说结集,即以此篇为书名。

端木多才多艺。他从上海转到四川,曾写过一些歌词,影响最大的是由张定和谱曲的《嘉陵江上》。这首歌不像“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样过于哀伤,也不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样直白,而是婉转深挚,有一种“端木蕻良式”的忧郁,又不失“我必须回去”的信念,因此在大后方的流亡青年中传唱甚广。他和马思聪好像合作写过一首大合唱,我于音乐较为隔膜,记不真切了。他善写旧体诗,由重庆到桂林后常与柳亚子、陈迩冬等人唱和。他的旧诗间有拗句,但俊逸潇洒,每出专业诗人之上。他和萧红到香港后,曾两个人合编了一种文学杂志,那上面发表了一些端木的旧体诗。我只记得一句:

“落花无语对萧红。”

我觉得这颇似李商隐,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端木的字很清秀,宗法二王。他的文稿都很干净。端木写过戏曲剧本。他写戏曲唱词,是要唱着写的。唱的不是京剧,却是桂剧。端木能画。和萧红在香港合编的杂志中有的小说插图即是端木手笔。不知以何缘由,他和王梦白有很深的交情。我见过他一篇写王梦白的文章,似传记性的散文,又有小说的味道,是一篇好文章!王梦白在北京的画家中是最为萧疏淡雅的,结构重留白,用笔如流水行云,可惜死得太早了。一个人能对王梦白情有独钟,此人的艺术欣赏品味可知矣!

关于端木的为人,有些议论。不外是两个字,一是冷,二是傲。端木交游不广,没有多少人来探望他,他也很少到显赫的高门大宅人家走动,既不拉帮结伙,也无酒食征逐,随时可以看到他在单身宿舍里伏案临帖,他写“玉版十三行洛神赋”;看书;哼桂剧。他对同人疾苦,并非无动于衷,只是不善于逢年过节,“代表组织”到各家循例作礼节性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7页(共8页)

的关怀。这种“关怀”也实在没有多大意思。至于“傲”,那是有的。他不愿自竖大旗希望被别人奉为宗师。他和王采比较接近。王采告诉我,端木曾经写过一首诗,有句云: “赖有天南春一树,不负长江长大潮……”

这可真是狂得可以!然而端木不慕荣利,无求于人,“帝力于我何有哉”,酒后偶露轻狂,有何不可,何必“世人皆欲杀”!

真知道端木的“实力”的,是老舍。老舍先生当时是市文联主席,见端木总是客客气气的。老舍先生在一次大家检查思想的生活会上说:“我在市文联只‘怕’两个人,一个是端木,一个是汪曾祺。端木书读得比我多,学问比我大。今天听了他们的发言,我放心了。”老舍先生说话有时是非常坦率的。

端木晚年主要力量放在写《曹雪芹》上。有人说端木这一着是失算。因为材料很少,近乎是无米之炊。我于此稍有不同看法。作为小说的背景材料是不少的。端木对北京的礼俗、节令、吃食、赛会,搜集了很多,编组织绘,使这大部头小说充满历史生活色彩,人物的活动便有了广宽天地,此亦曹雪芹写《红楼梦》之一法。有些对人物的设计,诚然虚构的成分过大。如小说开头写曹雪芹小时候是当女孩子养活的。有评论家云“这个端木蕻良真是异想天开!说曹雪芹打扮成丫头,有何根据?!”没有根据!然而何必要有根据?这是小说,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不是传记,不是言必有据的纪实文学。是想象,不是考证。我觉得治“红学”的专家缺少的正是想象。没有想象,是书呆子。

端木的身体一直不好。我认识他时他就直不起腰来,天还不怎么冷就穿起貉绒的皮裤,他能“对付”到八十五岁,而且一直还不放笔,写出不少东西,真是不容易。只是我还是有些惋惜,如果他能再“对付”几年,把《曹雪芹》写完,甚至写出《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那多好!

(取材于汪曾祺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为王统照、郑振铎诸先生所激赏 ..B.我于音乐较为隔膜 ..C.也无酒食征逐 ..

激赏:非常赞赏 隔膜:不通晓 征逐:召集赶场 对付:马马虎虎

D.他能“对付”到八十五岁 ..A.冷淡傲慢

18.下列对端木蕻良为人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冷峻狂放

C.淡泊孤傲

D.清高纯朴

19.文章开头说“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才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这是一篇悼念端木先生的文章。“哲人其萎”出自《礼记》,记录孔子在去世前七日

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听闻后说“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效仿)?”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寓意?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7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第8页(共8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