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自主学习了解绚丽丝绸的诞生与发展:

(1)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

(2)丝绸的特点: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

(3)观图体会丝绸的艰辛制作: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 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5、自主学习:不同地域的服饰

明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 (1)北方: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 (2):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生。

(3):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4):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

13

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

二、作业:自主学习,感受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特点: ;

20世纪60年代的服饰特点: ;20世纪80年代的服饰特点: ;

(2)家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 。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向陋习宣战。

一、小组讨论:我们穿衣时有哪些陋习? 二、展示收获:要文明穿衣,衣冠整洁。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四、作业:

1、传说皇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帛。 2、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向(黎族)学习先进纺织技术,成为纺织业的祖师。

3、早在(4000)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穿着有哪些陋习需要改正? 五、教学反思:

14

第六课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我们熟悉的永州话。 (二)、不同地域的方言 1、说一说不同地区的方言 2、了解什么是方言。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方言?(大屏幕显示方言的定义,学生读。)。

3、欣赏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 4、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觉得说方言到底好不好呢?

利:体现乡情,显得亲切。 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15

5、理解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结合教材讨论:怎样对待有“口音”的同学。 (2)阅读小学生日记

(3)师亮明正确观点: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三、不同地域的节日

师: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走一走,来看看不同地域的节日。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及视频。

(1)、永州当地的节日: (2)、( )的龙舟节 (3)、( )的风筝节 (4)、( )的火把节 (5)、( )的泼水节

2、讨论:这些地域性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

师提问: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玩得多痛快呀!行不行?

生讨论回答。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五、总结 六、作业

(1)、永州当地的节日: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