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水体修复技术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水生动物水体修复技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的去除。结果表明,这些水生动物对总氮、氨氮、总磷等几种指标都有很明显的降低作用。

9.2.3.4生物调控作用与技术

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的生命周期短、繁殖快,初级产品如不迅速被次级生产者(浮游动物)利用将形成积累,产生所谓的水华,严重将形成赤潮;而浮游动物能捕食初级生产者,对浮游植物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2)对营养级间生态转换效率的调控; (3)对高层捕食者的控制作用; (4)对水层底栖藕合关系的控制作用。

水生动物的净化作用早有研究,如放养食鱼性鱼类控制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增加食藻类浮游动物,从而控制浮游藻类,改善水质,而鱼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热点。防治浮游动物繁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养鳙鱼,而放养鲢鱼通常是为了消灭浮游植物。放养鲢鳙的多少及如何搭配亦值得研究。鲢鳙混养时,鲢鱼大量摄取浮游植物,从而抑制了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如果鳙鱼的数量放养过多,就得不到足够的食物,生物量受到抑制;放养太少,不能充分利用饵料而影响产量。合理地搭配鲢鳙的放养数量,可充分地利用天然饵料,减少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既可治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可提高经济效益,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调控最早是由Shapiro等(1975)提出的。生物调控在营养盐管理已失败的富营养化湖泊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治理效果,且其费用低。现在正在强化生物调控稳定性的研究。生物调控是通过重建生物群落以得到一个有利的响应,常用于减少藻类生物量,保持水质清澈并提高生物多样性。主要是采用鱼类种群的下行调控,如增加食鱼性鱼类或减少食浮游动物或食底牺动物鱼类,以保证有充分的浮游动物等来控制藻类,也有直接利用食藻鱼控制蓝藻水华。利用上行、下行效应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示意图如图9-1所示。

藻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防治走过了从控制营养盐、直接除藻、到生物调控的艰难历程。研究多集中于营养盐对浮游植物限制作用的“上行效应”和鱼类、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控制作用的“下行效应”。生物调控技术在使用中显示明显的效

果,且费用低,只是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较差。

利用下行控制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近年应用较多的水环境修复技术。传统的生物操纵法是通过放养食鱼性鱼类以控制食浮游生物的鱼类,然后借重浮游动物遏制藻类但浮游动物只能控制细菌和小型藻类,对形成水华的大型藻类如丝状藻和群生微囊藻的控制则无能为力。但放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鳞鱼和缩鱼可以有效控制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原理肉食性鱼类鲢鱅浮游动物、鲢浮游植物水草N、P等营养物质营养级联效应(上行、下行效应)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图9-1 利用上行、下行效应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示意图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