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岳麓版 全国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岳麓版 全国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隋唐

(1)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2)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3)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3.废除:元代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辨析比较]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二、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军功爵制: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实行。

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选官的标准是家世门第的高低。 5.科举制

(1)产生发展:隋文帝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朝统一分科,定期考试。

(2)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概念阐释] “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

的思想。考中做官的人,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

(1)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置刺史,以监察地方官员。

(3)明清: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在中央,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在地方上有按察使司。 2.谏议

(1)唐朝: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明清:取消了谏议机构。

[误区警示]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尽管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健全,但它“约下不约上”,其实际效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帝王。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教材断点补遗]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尤以汉朝为烈。

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

主题一 三省六部制与古代监察制度

史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①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②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处说明政令的颁布和运行需集体负责。②处说明档案制度规范。

史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代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史料二划线部分说明了从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政府和宰相;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协调了君权和相权的? 答案 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

2.史料二概括了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答案 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逐步分割、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二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唐代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 史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解读 史料二中,“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所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史料运用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 (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项目 史实阐释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社会整合功能 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积极影响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巩固国家统一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推动世界文明 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