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株洲市攸县东北街小学:占平莉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重点:

1、认识生字词

2、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段。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近代帝国主义者欺凌中国人的画面片段,教师结合画面用低沉、愤懑的语言导入:在近代中国,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处处挨打受欺: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中国人被看作是“东亚病夫”……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少年周恩来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出示周总理的照片)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

3、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生:(齐读)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1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4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闯进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 踊跃回答 疑惑不解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①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介绍背景理解)

在一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许许多多帝国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闯进了我们的国土,掠夺我们的资源,霸占我们的土地,他们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圈出一块地方来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那这个地方就叫做 生:租界

师:侵略我们国家的列强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当时的东北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当时许多的帝国主义国家都虎视眈眈,于是东北成为了他们在华 生:争夺的焦点。

师:这样,这个词语也理解了。还有哪个词语不理解。 ②衣衫褴褛

生:我不知道了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

师:看看这四个字的偏旁都是什么,跟什么有关? 生:我知道这个词是形容衣服很破烂的意思。

师:说的很准确,这四个字都与衣服有关,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师:读到这个词,你想到了……

生:当时的中国人都很穷,没有钱买新衣服。 师:贫穷啊

生:中国的资源都被外国人抢走了 师:你读懂了贫穷的原因,内忧外患 师: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还很可能受到 生:欺凌、伤害

师:看看,你个词语,你们读懂了这么多的内容,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③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

④踊跃回答(根据课文内容现场演示)

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出语气 ,梳理课文内容 1、据词读文,学习第一件事

师:“疑惑不解”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明白。

师:对!不明白,心里很困惑。把“疑惑不解”放到句子当中,你能读好吗? 生:能! 师:谁来读?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生: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真棒!在这里是什么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呀 生:是一连串的问题。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指的是什么呢? 生: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你能联系上文读书,真会思考。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这几句话读正确,读连贯。

生: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伯父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句话最后是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

师:对!在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还有一些话没说。

师:还有一些话没说,问题还不止这一些,还有很多问题,对吧! 生:对!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怎样引起的?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读他和伯父的对话。(1-6自然段)

这里讲的是第一件事:周恩来和伯父谈话,知道“中华不振”。(板书:交谈) 2、过渡谈话,了解第二件事

伯父说的中华不振,令他疑惑不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要到租界地去看个究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你来读!

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我知道你是用心细细品位,好,抬起头来,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生:他在租界地看到中国的妇女被欺负。

师:是啊,正是他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啊! 这是课文中讲的第二件事。板书:见闻 3、指读“立志”部分,学习第三件事

师:这在租界的见闻让周恩来从此立下了一个宏伟志向,请你来读9——17自然段。 他立下了一个什么志向?(板书:立志)

师:在修身课上,周恩来两次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第一次他是怎么说的? 生:清晰而坚定地说

师:对,他不是随口而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那请你也清晰而坚定地读出这句话好吗? 生:清晰而坚定地读 师:第二次呢? 生:铿锵有力地说。

师:是啊,这更加表明了他的决心!

师:那,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出他的决心! 四、扣住板书,概括内容

师:看着板书,课文讲了三件事,谁能用“先讲……然后讲……最后讲……”连起来说说。 生:课文先讲了周恩来和伯父的交谈,然后讲了在租界的见闻,最后讲周恩来立志读书。 师:看,同学们像这样把这几件事连起来概括地说,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