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浙江省嘉兴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浙江省嘉兴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测试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9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对擂(lèi) 针灸(jiǔ) 炸油条(zhá) 纤毫毕现(xiān) B.摒弃(bìng) 瘙痒(sào) 体己话(tǐ) 乱箭攒心(cuán) C.冗杂(rǒng) 着(zhuó)落 紧箍咒(gū) 按捺不住(nài) D.毗连(bí) 供(gōng)稿 剥花生(bāo) 生杀予夺(yǔ)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相关领导在谈到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时指出,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碳、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B.面对大海的惊涛骇浪,逃难的人义无反顾地跳上皮筏艇而走险,身如浮萍,不仅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控制,也缥泊在时代的洪流之外。

C.一方面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一方面是与之相匹配的昭聋发愦、黄钟大吕式的文艺作品明显不足,这样的现象令人忧虑。

D.徜徉于展厅,欣赏着一幅幅带有历史印记的画作,大家仿佛走进时光隧道,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历史如在眼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时代扛鼎之作,将中国戏曲带向了高深的哲学思考层次,....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享有不朽盛誊。

B.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设与耸立需要艺术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在这方面,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的工作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

C.站在悬崖边上的中国男足上下一心、三人成虎,在十五年的磨砺中又一次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最终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D.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之后,欧盟与土耳其终于在3月18日下午就久拖未决的难民问题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揽子协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撑伞溜达一阵,发现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些都证明这座城市的管理效果肯定不低。

B.杭州G20峰会是中国近些年来举办的又一次世界级的大会,它为中国参与世界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和平台。

C.防止“为官不为”要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从完善机制入手,通报、发现、查纠立体化,形成不能不作为的良好工作氛围。

D.经过分批分层培训,这些大学生将承担重点区域的安全、消防隐患排查,主动关注和及时发现身边各类可疑人员、车辆线索等。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强调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 ,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

①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会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 ②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

③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讲恩义、情义的情感。

④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穷山之高而止 D.邻之厚,君之薄也 ..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8.下列对宋词《唐多令》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A.词人面对风吹落叶的情景,用“堪恨”一词,表明了他对催换季节的西风的不满和愤恨,此处“西风”隐喻灭亡宋朝的元人。 B.“寂寞古豪华”以下四句,改写自刘禹锡《乌衣巷》,写出了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的境况,传达出对南宋覆亡的慨叹。 C.“惟有南来无数雁”以下三句,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与芦花之中,用了暖色调的意象,反衬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D.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在写景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以喻见意,通过燕、雁等比喻物,清晰地呈现了词人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9.对下面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与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②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礼记·曲礼上》

A.孔子认为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仁是外在的,礼是内在的。 C.《礼记》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性,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社会性”。 D.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礼来约束自己,正所谓“克己复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本大题有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刘震云等作家,或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为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记忆。就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对乡村的书写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历经剧烈的变革,而乡村承受的现代冲击更为激烈。中国作家既要去表现历史进程显现出的希望,又不得不面对历史剧变带来的伤痛。作家、诗人对土地的书写经常怀有他们特有的痛楚和眷恋,或许他们怀有更多的对现代到来的不信任态度。他们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更多的忧虑,也正因为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带有更多悲观和感伤,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但是我们要看到,贯穿其中的否定性其实是表达了肯定性——表达了作家、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贾平凹的《秦腔》,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期乡村面临的困局,意在引导人们关切乡村的困难、传统生活的消逝、农村心灵的枯竭,激发起人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曾经以“寻根”的方式重新审视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韩少功、阿城、贾平凹、王安忆、莫言都以他们的作品回应了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性冲突的难题。中国文学是坚守传统,还是面向世界、站在艺术变革的时代前列?这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度是两难选择。触及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之后,中国作家迅速顿悟文学创新的玄机:书写乡村故土可以抵达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地。莫言从此坚定地立足于他的故土家园,书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写出他们的历史、情感、意志和希望。

当代中国文学在怀乡的情感表达中,深化了对家园土地的关切,拓展了自我情感,守护住精神家园。张炜的《你在高原》,书写了胶东半岛大地上的山川、田野、历史、人伦,书写了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的心性、命运遭际与精神品格,他用文字抚摸家园大地,也用心灵去抚慰故土亲人。在如此宏大的自然与历史的背景上,故乡的书写流宕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也由此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宽广博大。

当代中国文学的怀乡书写获得了更为复杂丰富的内涵,能在历史、文化与人性的交织中来书写乡村记忆。现代早期的乡土叙事多有社会批判意识隐含其中,多年过去,乡土书写在对人心人性的体认方面有更为深入细致的拓展。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在乡村文化风习、人情往来的丰饶描写中,乡村人性人心的复杂微妙被表现得细腻多变、惟妙惟肖、入情入理、令人信服。

(选自陈晓明《守望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略有删改)

10.下列对“当代中国文学怀乡书写”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过程中,乡村深刻而剧烈的变革。 B.构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 C.表达了作家、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D.获得了复杂丰富的内涵,在历史、文化与人性的交织中书写乡村记忆。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平凹带着感伤忧虑之情,用《秦腔》真切地表现了乡村在变革中面临的困局。 B.莫言的作品立足故土家园,书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历史、情感、意志和希望。 C.张炜的《你在高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的宽广博大。 D.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在对人心和人性的体认方面有更为深入细致的拓展。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乡土叙事的方式书写乡村,使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硕果累累。 B.作家、诗人怀有对现代到来的不信任态度,因而在书写乡土时经常怀有痛楚和眷恋。 C.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文学以“寻根”方式回应现代与传统、民族冲突的难题。 D.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促进中国文学面向世界、站在艺术变革时代前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本大题有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中书政事堂记 【唐】李华

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元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记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仇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幸,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

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挺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周公逐管、蔡之不义,霍光废昌邑之乱,梁公正庐陵之位。

自君弱臣强之后,宰相主生杀之柄,天子掩九重之耳,燮理化为权衡,论思变成机务,倾身祸败,不可胜数。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之诫。无罪记云。

【注】①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知门下省事 知:知道 B.黩道于货 黩:贪污

C.见馑不矜 矜:哀怜,同情 D.燮理化为权衡 燮:谐和,和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以议事之所 樊哙侧其盾以撞 ..B.臣不可悖道于君 转徒于江湖间 ..C.登此堂者 假舆马者 ..D.天子掩九重之耳 不知东方之既白 ..

15.下列各顶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B.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C.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D.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事堂自唐高祖建国即设立,登上政事堂的人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大的权力,唐高宗光宅元年,移到中书省。

B.第二段文字,义正辞严,层次井然,论述政事堂的性质与职权,批评君王过失,节制大臣,推行王道,治国安民。

C.伊尹被放逐,周公旦被诛灭,刘贺被废除,说明当时宰辅大臣以身行道,不避杀身灭族之祸,在政事堂行使职权。

D.本文关注的是如何整顿宰辅大臣的权力,作者希望唐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教训,恢复政事堂“匡君正臣”的秩序。 四、文学作品阅读,完成17-20题。(20分)

炊烟 寇询

炊烟在村庄的上空弥漫,上面是瓦蓝瓦蓝的天,炊烟在下面翻滚着,越升越高,越高越浓。到最后变得无影无踪,仿佛它们从来就不曾存在过。我不知道炊烟的故乡在哪里,我曾经想过,它在云上面,当我看到一块云飘过村庄的上空时,我总觉得炊烟就站在上面。只是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我想象不出,它们为什么要站在云上面。

我有时候又想,也许它们是被风带走了。村庄里多的是风,谁也不知道它藏在哪里,它总是想来的时候就来,想走的时候就走。它有时候从田野里来,也有时候从树林里来。从田野里来的时候,它带着青草的、小麦的气息,从树林里来的时候,它带着潮湿的、腐烂的气息。在村庄里待久了,我总是能熟练地嗅到它的气息。很多次,我看见风蹿上了烟囱。我看见它在烟囱周围徘徊着,迟迟不肯离去。我看见它与炊烟纠缠着,我就知道,它可能想带走它。但我同时也看到了炊烟的不情愿,炊烟挣扎着,翻滚着,有几次,它甚至又回到了烟囱。但最终它还是又出来了,它被风吹到了高处,它本来应该是直的,但现在它弯曲,它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但它顽强地往上走。我抬头看了一下,上面有一块云,我想,它可能想追上那块云。

我不知道炊烟最终有没有追上那块云。我再也没有看到它,风停的时候也没有。它总是一到高处就散了。谁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

后来有一次,我在玩耍时,看到烟囱外面的一堵墙,我才知道炊烟也是有影子的。炊烟是走了,但它却把影子留在了墙上。影子是黑的,埋在黄土夯成的墙上非常醒目。我不知道它埋得有多深,我只知道只要墙不倒,炊烟的影子就一直会在那里。

村里几乎每家每户的墙上都留有炊烟的影子,谁也说不清,这些影子是留给谁看的。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这些,就像很少有人会去注意炊烟。就连我,一开始注意它,也并非是喜欢它,而是靠它来判断吃饭的时间。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庄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无论一个村庄如何变换,不变的永远是人家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一次,我看着炊烟,忽然想起了母亲。我想起母亲弯下腰往灶里填柴火的情景,她一只手按着灶台,另一只手拿着柴禾往灶里塞,火光把她的脸映得通红。我想起浓烟滚出来,呛了母亲一下,她剧烈的咳嗽,她微颤的身体,我想起她熏红的双眼里,忽然滚落的泪水,我想起那漫长而又艰辛的岁月,我想起母亲额头上日渐增多的皱纹,我想起……

我的心像被什么狠狠刺了一下。我想起这么多年,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母亲是这炊烟的制造者。母亲制造了炊烟,可她却很少有机会看到炊烟。她总是在灶台间忙碌,从案板到锅台,她来回不停地走着,一遍又一遍,这么多年了,谁也不知道母亲走了多少遍。我只知道,当

母亲走出灶台的时候,也就是炊烟散尽的时候。母亲一次次错过了她亲手制造的炊烟。 17.文章第二段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写“风”有何作用?(5分) 18.联系全文,理解画横线句的含义。(5分) 19.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20.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6分) 五、默写、文言文翻译、语言表达。(22分) 2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共6分)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论语》)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3)衰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雁过也,正伤心,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 。(《诗经·桃夭》) 22.将《中书政事堂记》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克—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3分) (2)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诫,无罪记云。(4分) 23.根据图表数据,补写出调查结论。(3分)

调查发现, ▲ 是最重要的两大阅读目的。阅读目的的群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1) ▲ ;(2) ▲ 。 24.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逢年过节,家族里的长辈们常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中秋,舅舅想召集大家9月15日18点到家里吃晚饭。

(1)请以舅舅的身份拟一条邀请信息,发在家族微信群里,邀请大家聚会。(2分)

(2)这次聚会的时间与你预先安排的旅游有冲突,你不能参加,但又不想让舅舅不开心,你该怎么说。(4分) 六、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人处世是门学问。调查显示,虽然有55.4%的受访者认为在现实中很少有人愿做“出头鸟”,但是仍有78.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需要“出头鸟”。是当“出头鸟”还是八面玲珑的“九头鸟”?抑或是前两者的合称“百灵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C B D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D A C B C 1.A(B.体tī己话;C.按捺nà不住;D.毗pí连。)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