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法指导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法指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20年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学期

第四单元 学法指导

单元梳理 单元重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诵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读出文章的气势。 3.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4.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篇目聚焦

《社戏》 体裁:小说。

内容: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修辞:比喻、拟人等。 写法:情景交融。 《安塞腰鼓》

主题: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修辞:排比、反复。

特点:大量运用短句,铿锵有力。

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竹影》

线索:以“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等活动为线索。 顺序:时间顺序(乘凉、画影、体会)。 语言:准确、精当。 《观舞记》

线索: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线索。 修辞:比喻、排比等综合运用。 语言:富有变化之美和艺术表现力。 《口技》

内容: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而连续的生活场面。

写法: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紧密结合。

文学常识

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戏等。 “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过去的一种民俗。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有社庙。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神。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

关于戏剧的行当

2020年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学期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科为音乐、剧装、容妆、盔箱、剧通、交迎、经励;七行即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了解小说的主体特点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2)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3.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按其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如分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形象:小弗郎士原来是贪玩幼稚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他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是最后一课。这一堂课使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他忽然长大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故事的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的沦丧,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郎士感情变化的原因。再如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要想弄清他为何耀武扬威地欺压百姓,就必须把他放在19世纪末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疯狂实行恐怖统治,大力加强警察权力的社会背景之中,这样对人物形象才会有本质的认识,对主题思想才会有深刻领会。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为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又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就刻画出了沙皇

2020年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学期

俄国警察统治下恐怖、死寂的气氛,突出了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 3.分析故事情节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资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粗中有细;在鲁家客店掇条板凳挡住店小二,表现了他的粗鲁爽直;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

排比与反复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结合《安塞腰鼓》的例句进一步体会。

叙述和描写

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阅读建议

《社戏》

作者描写了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充满浪漫色彩,表现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包括人物和环境两方面: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民风淳朴、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安塞腰鼓》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一是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二是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三是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顿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四是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学习本文以诵读为主,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

《竹影》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最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面的内容,了解即可,不必过多探究。

《观舞记》

这篇课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应该作为学习重点。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艺。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

《口技》

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单元写作

2020年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学期

写作指导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只不过足到戏院或到乡村庙会上看过或听过几场戏,关于戏曲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很少,田此.我们如果有条件的话,在欣赏戏剧的综合性学习之后结合有关题目,进行训练,如若条件不足,可围绕“文化”专题进行学习。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可以是学生自己喜爱的文化形式,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某项传统的文化形式.比如书法、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可以是具有乡土色彩的地方文艺.如地方戏曲、民歌等;可以是具有乡土色彩的民间手工艺术,如剪纸、泥塑、木雕等,还有许多关于“文化”专题的活动,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可以介绍,可以写感受,比如在习作练习中可确定如下题口: 1.介绍自己所喜欢的一种文化形式。

2.叙写自己从事某项文化活动的过程,写出自已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体验。

3.叙写自己参观某种文化形式的展览或观摩某种文化表演的现场情况,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4.通过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叙写,抒发自己对某种文化艺术的独特感受。

总之,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化戏剧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写进作文里,提高习作水平。

范文导引

我爱家乡的戏台

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沧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驸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地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

一朵饰花就是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戏台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灵,它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能抓住你我的心。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满目泪潸,精彩的武生对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也许正是戏曲迷人之所在!

我爱你,家乡的夏夜,家乡的戏台!

简析:家乡的夏夜,家乡的戏台,老戏迷奶奶,欢乐的童年,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好的文章就是需要好的素材去提炼。本文作者在写家乡的戏台时,并没有单独描写家乡的戏台样子。而是巧妙的抓住“夏夜”“奶奶”“童年”这几个意象共同为文章主题服务,详略得当,把家乡的戏台写的出神入化。文章语言清新,行文流畅,值得一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