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工商业,不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

业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传承不体现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在论述“刑鼎”铸成后,孔子对它的看法,故A项错误;根据

材料“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可知,孔子对“刑鼎”批判点在于混淆了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晋其亡乎”可知,这些只是孔子个人的一些看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可知,孔子认为鼎是权力的象征,刻有管理民众的的法律,混乱了等级秩序,所以才有“何以为国”的感叹,故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倡导的“礼治”无法实现

富国强兵的目标,最终法家“刑法”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是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决定的,故选A项;法家的思想本质上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无法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B项;法家的“刑法”是指法律条文、严刑峻法,“法治观念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法家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社会矛盾激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以看出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

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先秦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体现中原文化领先其他文化,排除B项;各文化圈相互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排除A项;材料主张“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并非“仁政”,排除B项;材料“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是加强统治之术,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另外据材料“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 9 -

但不能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

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让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打倒封建阶级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推动士阶层兴起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保障社会平等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展疆土,

这有利于扩展华夏文明的空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侵蚀周王室直接管辖土地使得周王室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尊王攘夷的策略;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西周的“采诗观风”制度下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同

时了解民间舆论民情,这有利于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也有利于统治者了解民情,更好地治理,B选项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该制度和巩固宗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不能避免官员贪腐,故D项错误。

19.【答案】D【解析】 “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与宗法制有关,“利用祭祀

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说明宗族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宗法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故A项错误;B中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并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小农脆弱的程度与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论没有任何关联,故A项错

误;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据是当时农业上实行的休耕制度,故B项正确;占卜决事的经验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

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 10 -

22.【答案】D 【解析】“仁政”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民贵君轻是其仁

政学说的核心,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学没有成为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父子君臣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并结合儒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司母辛鼎\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出土于妇好墓,故A项正确;半两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与商朝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右丞相是古代官职,自汉至金有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从字体判断是小篆(秦朝),时间与商朝不符,故C项错误;双镰铁范是冶铁业发展的产物,出现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可知老子

意识到了百姓的力量,谴责“以百姓为刍狗”为“不仁”,要求统治者爱民,故A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末年奴隶主贵族的代表者,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而非追求“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老子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C【解析】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

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

26.(1) 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束缚

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任答3点6分)

影响: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促使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推动各国变法改革;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推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任答3点6分) (2) 相同点:保留了血缘社会。(2分)

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任答2点4分)

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大规模发展;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百家争鸣

- 11 -

的推动。(3点6分)

【解析】(1)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主要突出和出身无关、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士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等方面内容。影响要从推动社会转型、文化教育、推动变法等方面分析。

(2)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得出相同点是都保留了血缘社会;根据材料一中“转向了地缘社会”得出转向地缘社会;根据材料一中“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得出由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由西周时期的分权发展到集权。第二小问,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7.示例一:

观点:宗法观念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形态。(2分)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

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4分)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4分)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

续性”形态的文明。(2分)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

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

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

- 12 -

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8分)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2

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28(1)内容:以法治国;整顿吏治,对官吏加强考核;整顿军队,加强训练;鼓励农业和手

工业发展。(每点2分,共8分)

(2)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发展生产,增加了百姓收入;限制贵族特权,加

强了君主专制。(任答3点6分)

【解析】(1)根据“主张以法治国……”可以得出为以法治国;“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

度”可以得出整顿吏治,加强考核;“……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可以得出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可以得出鼓励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2)根据改革中以法治国,可以得出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根据“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可以得出提高行政效率;根据“……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可以得出增强了军队力量;根据“……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可以得出农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从“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可以得出限制了贵族特权,增强了君权。

- 13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