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定义: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信息的采集,以及对采集到的信息的综合分析,来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的认知过程。(即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动机、意向、性格等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的知觉过程。) (2)知觉他人的过程:

接触他人外显行为 透过行为了解内心的活动

经常接触形成正确、

全面、深刻地认识。

(3)影响因素:知觉者的特征、被知觉者的特征、情境因素

(4)对他人认知的线索

①仪表特征

②表情特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段动作、言语表情 ③言语交往 (二)人际知觉

1、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2、人际知觉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的客观特点(直接因素)

他人的影响(人们往往依据他人的意见、态度和表情来推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体本身的特点:人际认知实验

?(三)角色知觉

1、什么是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以及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2、角色知觉的过程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等。

角色认知 角色行为 角色意识 发现 坚信 扮演 角色 成功 角色 角色期望 角色评价 角色确认

13

3、影响角色知觉的因素 ①角色期望效应; ②社会角色冲突 ③角色负担; ④角色刻板效应。 (四)自我知觉 1、什么是自我知觉

自我: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个体能够称之“我的”之总和。它既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也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狭义的自我,仅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与控制。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及个性特征等的认识。 2、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认为自我知觉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构成了不同人的不同自我意识。 3 、自我知觉的形成

(1 )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2 )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3 )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4 )通过内省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第三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

一、第一印象的作用

第一印象是指初次与陌生人见面,从对方的仪表、相貌、风度、言谈和举止中形成的对该人的综合的印象,又叫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鲜明、强烈而又牢固,直接影响着对该人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的解释与评价,甚至影响着日后交往的方向,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

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要尽可能地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他人妄加评论,贸然作出判断,以貌取人,容易造成认知的偏差。 二、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印效应,指在与人初次交往中,最先的到的信息对形成第一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着对他人

14

的知觉。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回忆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管理中的意义:

①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领导者开拓工作局面;在招聘与选拔中,有利于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发现职工的优点有利于后进职工的转化。

②避免消极影响: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职工,不能正确认识 三、晕轮效应

1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2、研究晕轮现象的意义

防止与克服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利用核心品质联想值大的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友好、聪明、热情、正直、勤奋”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形象与印象。 四、定势现象

定势又叫心向,是人们对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信息加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称为定势效应。 定势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刚刚获得的知觉经验,很快被整合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随之而来的活动立即产生影响。 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情绪、价值观、愿望、期待、行为方式、以养成的习惯等。

定势的积极作用在于促使人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对人知觉的更迅速、更有效。其消极作用在于当条件改变了,就会妨碍知觉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对事、对人的歪曲反映,产生定势错觉和偏见。 五、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类人所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

15

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相似的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

?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

?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六、制约现象

?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我们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人也存在着

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制约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知觉的假象,使人的认识产生偏差。 在管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七、其他影响因素

1、线索偏差:主要是指由于他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 2、迷信心理 3、情绪效应

4、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备,以此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四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 三、个性在管理中的意义

1、个性与工作成就的提高 2、人格与健康水平的提高 3、个性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一、气质的概述

气质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特征。它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