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完整word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通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邻里。

6、如何理解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答: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就是调整这种教师与教育目的关系的道德要求,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也是教育行为的宗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古往今来,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和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的道德责任。尤其是在高科技、新观念高速发展、教育模式转变、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选择和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人才决定着劳动生产率,决定着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教书育人更成为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新型合格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教书育人为现代社会培养和造就了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教书育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升华了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精神境界。

教书育人为未来社会培养和造就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接班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在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使学生既有知识和一技之长,又有爱心和上进心,坚强、自信,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平衡情感变化能力以及行为上的自控能力、生活自立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这样的学生必然发展为复合型人才,这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求的。 7、热爱学生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一要关心爱护学生。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要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一个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

第三,要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

二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会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第二,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

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损于学生的人格,也有损于教师的光荣形象。

第三,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每个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等。

三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达到一定程度而升华的一种崇高境

界,它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激起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兴趣和爱好,促使教师创造出各种优良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四是严格要求学生

首先,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发种要求都要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

第三,要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严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恰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第四,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指点,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

第五,要严中有细。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贻误终生。 8、举例说明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答:教师之所以要为人师表,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任务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是用自己的人格感化教育学生。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

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之所以要为人师表,还与教师职业劳动的两种情况相联系。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威信越高,其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事实说明,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师,既不能受到学生的由衷尊敬,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二是在教师的职业劳动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换言之,教师从事教育劳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自己的“灵魂”,教育功效的高低也反映了自己灵魂的健全、纯洁程度。这都决定了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

9、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如何形成的?

答:首先,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现实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产物。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作为一种个体道德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及精神生活条件的制约,在阶级社会必然受一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斗争实践的制约。

其次,在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起着决定的作用。思想观念是现实的反映,来自于实践。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不是自发地产生的,而是教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教育实践中,与社会结成有机的道德关系,并产生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实际道德体验,随着实践的反复,具体的道德体验会抽象为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第三,教师的个体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个人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能动地适应社会的意志行为,不是消极适应社会的盲目行为,人的任何道德行为的选择必须经过内部认识的矛盾斗争。

10、社会主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献身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集体的事业,社会主义教育是这一集体事业中的基础性建设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劳动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