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名家文章大汇集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语文教学名家文章大汇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语文教学名家文章大汇集

1、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挑战(程红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比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有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它仍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我以为它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曾和课程标准的编写者谈起,我最担心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不能实际转换为现实的功效。倘真如此,那实在令人痛惜和遗憾。

?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要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也就是说文本要实现现实转换,主要有赖于语文教师。因为是我们每天面对学生,是我们实际进行语文教学,没有我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再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文本只是文本。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挑战,思想的挑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既然要培养个性,当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统一的试题,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出有个性差异的人呢? 我们能否突破我们现有的思想框框,在注重共性的同时,也注重个性,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否设计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能否阅读不同的文章,对不同的学生能否布臵不同的练习、测试不同的试题,等等。思想观念是虚的,其实也是实的,它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可以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举动都是思想的折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孩子们在多样性的语文活动中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形成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

其次是对习惯的挑战,对旧的教学习惯的挑战。我们已经习惯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模式,这些方式方法简便易行,很容易操作。如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阅读课文,当堂讨论,学生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又如串讲法,沿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词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依次讲来,娓娓而谈,且常常因此自鸣得意。此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把上述问题转换成一连串的小问题,上语文课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这些都是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日常操作的,是我们所驾轻就熟的。这些习惯教法的问题所在,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学生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感性层面,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依然沿用颐窍肮吡说睦弦惶椎慕萄J健⒔萄Х绞椒椒ǎ敲葱碌挠镂目纬趟?想、课程目标只是标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口号。语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培养? 语感就是语言直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惟有对文学、文化作品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入到达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

第三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对自身学养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现代教育家夏 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引自丰子恺散文?悼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的人格是深厚的学养为基础,所以他有佛光,他有一种让学生深受感染的人格魅力。我们有吗? 扪心自问……

1

2、感悟亲情:专题式语文学习示例(袁卫星)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想必多已接受。但到具体操作的时候,语文教学如何走向大课堂,语文学习如何实现生活化,却鲜见有人讲出个一二三四来。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被强调过了头。这个?模式?,那个?步骤?;这个?优化?,那个?提高?;到头来,还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思维、语文学习习惯来个五花大绑,押赴?弑人不见血?的考场。我憎恶这些,这几年,举着市首届名教师、学科教改带头人的挡箭牌做了些?摸石头过河?型的?改革?。现就?专题式语文学习?,献笑于大方之家。

以高一上学期?感悟亲情?专题为例: 一、读几篇感人的文章

高一开设的语文阅读课,一开始,我是不会到阅览室去?放羊?的。我以为,让学生去阅览室?吃草?之前,必须有两个定位,一是阅读品位的定位,二是阅读方法的定位。所以,我利用语文阅读课,给学生?链接?几篇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算是专题式语文学习的开始。?链接?的文章有:

1.散文?背影?(朱自清,初中语文课文);

2.小说?一碗阳春面?(栗良平,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 3.散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袁卫星,?中国校园文学?); 4.通讯?母亲啊,您是我最好的导师——记第38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安金鹏?(?读者?);

5.诗歌?梦话?(傅天琳,?中国当代诗歌?); 6.散文?孝心无价?(毕淑敏,搜狐文章); 7.散文?妈妈,我不让你死?(艾伦8226;兰金,?爱的故事?);

8.作文?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樊勇,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99届学生)。 这些文章,有的是人手一份油印发给学生的,有的是复印几份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任意取阅的,有的是我在课堂上声情并茂为学生朗读的。

读完这些文章,我给学生每人一张8开的白纸,要求?粘贴?,即找一篇同样感人的?亲情?文章或誊抄或复印或剪贴在上面。然后用金圣叹评?西厢记?的点评方法,来?点读?这篇文章。一切OK以后,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任意取阅。同学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同时,也可?点评?,读过这些文章之后,必须在文后签名。技术统计的结果是:约四分之一学生全读这些文章(五六十篇),四分之一学生读50%以上,四分之一学生读30%以上,四分之一学生读20%左右。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较以往大大增加。

二、做两个小品练习

1.会话练习。要求走读生回家和父母作一席谈,听听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与叮咛,并作简要记录;要求住校生一月内坚持每周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听听父母有什么关照,并作简要记录。上述练习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发表随感,作课堂口头交流。

2.观察练习。所有学生必须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又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三、写一篇真情作文

这一点,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发表的?转轴拨弦三两声——试谈中学作文创新教学?之?感悟亲情: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及?人民教育?2000年第3期发表的?感悟亲情?等文章中,已有细述,故不赘言。在这个专题里,依然是一番演说(不如说是我对?感悟亲情?的自责与忏悔)唤起学生写作欲望与激情,依然是一篇作文寄给学生笔下所写亲人(要求回信)的特殊批改法。所不同的是,在唤起学生写作欲望与激情的时候,有上面两个?亲情?练习做基础;所不同的是,我把作文讲评和学校家长会结合在一起。在家长到校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本次作文讲评。很朴素的讲评方式:读。学生读自己的文章、文段或文句;

2

家长读自己的来信、随感及心声。当掌声时时响起、经久不息,眼泪晶莹闪烁、夺眶而出的时候,我即布臵学生写下另一篇作文:?一堂作文讲评课?。

四、拍几部电视散文

由学生自由分组,将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又分撰稿组、导演组、摄制组、剪辑组、配音组,以?亲情?为主题,摄制电视散文。题目和内容由各组自定,但有一个题目是?公开招标?的,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该组拍摄之前,仔细观看讨论张艺谋同名电影。各组在撰稿阶段,以中央台?地方文艺?栏目播放的电视散文录像作为学习材料,习得行文特点,在学生原稿基础上小组讨论,修改完成脚本;在导演、摄制阶段,由电教组、艺术组结合学校周末选修课程对相关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走出校门,采景拍摄,并且征用?群众演员??专业(此处指文中主人公)演员?;在剪辑、配音阶段,寻求学校电台、电视台、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字幕由学生自己输录。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每组指定一位?场记?,记下活动全过程。最让人激动的当然是集中?展评?了,尽管粗糙,但能见着情蕴。设?金鸡奖?一名,由全班同学并特邀全校语文组、本班任课老师投票选出,奖给最佳?制片组?。

五、设一个主题网页

利用校园网,并进一步上到国际互联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把上述几个语文专题学习活动以分栏形式上挂。如?读几篇亲情文章?,可设?荐读区?,师生共同张贴;如?拍几部电视散文?,可设?视读区?,让学生把拍摄完成的电视散文挂上网,同时还可以把几部感人至深的亲情电影,如?背着爸爸上学??世上只有妈妈好??刮痧?等挂上。此外还可设?贺卡区?,让学生制作(图片主要从互联网下载,也可扫描自制;祝福语由学生自己分类撰写,此为要点)贺卡(或风景、或影像、或卡通、或动画),星级评比,周周设擂,欣赏使用;设?讨论区?,以?亲情絮语?等为话题,让学生贴观点,或跟贴表态;设?聊天室?,让学生在课余,乃至在家里以?亲情?为话题即时聊天。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求得学校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

写到这里,有必要把做这些之前想到的几个词说一说: 专题式 让散乱的语文学习有个?核?,形成语文学习中的?场效应?。我初定的专题是高一(上),感悟亲情;高一(下),善待生命;高二(上),神游未来;高二(下),重返历史;高三(上),亲近大师;高三(下),回归自然。

创造型 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和相对自由的活动气氛,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与发展。尤其注重全球化时代网络化生存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生活态 有别于生活。因为当前中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因此,必须创设?情境?,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态?情境?。这个?情境?是老黑格尔所说的?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的?更特殊的前提?。老黑格尔还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美学?)

3、诗意;读解;养气(孙艳 袁卫星) ○孙艳●袁卫星

○我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是的,我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而如今,它正在从语文课堂中大量流失。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地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我们确实应当?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

○?疗救?得对症下药。我觉得,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

●你提到了诗意审美感受,我十分赞同。我甚至想把?感受?这个词换成?感觉?。感觉往往与敏锐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方式。感觉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浮动在一般理性层次、经验层次上的一种情绪、灵气和悟性。

○是的,这涉及到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做河床的话,那么感觉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感觉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是师生感觉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

●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读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认为,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

●是的,?题西林壁?还有神秘意义层面,它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但是这里是不是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 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把作家描写成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性压抑?者,说由于过剩的性力受到道德的压制,于是?走向旁道?,在散文里?长出一些别样色彩的枝干和叶子来?,?最醒目最动人的就是‘性压抑’情致?。又有论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绿?,以水拟人,暗示?黛绿少女?,是作者?性爱感情的升华?,?借了水之绿的象征描写表达了潜意识中那种‘节制和诱惑之间’‘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说朱自清惯用女性形象?来装饰他的想像世界??用异性的联想来折射风景,有时失却控制,甚至流于‘意淫’?。这些可能都是在运用神分析理论与方法来读解朱自清的散文,但他们似乎忘了作家的人格、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堕入了主观偏见,读出的也许只是他们自己。

●这是一种?误读?。就合理的一面说,误读不失为一种创造;但不合理的是误读常常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妄自尊大,固执己见,失之偏颇,失之公允。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据传,这首七绝诗原是杜牧任安徽贵池刺史时,因城西杏花村产名酒?杏花大曲?而特意创作的,分明是一篇广告词! 可后人作过种种?误读?,现在还编入课本,引导学生去误读,成了一首写行旅之人借酒浇愁的寂寞乡愁诗。不固守作品的本事本旨这个窗,去找开另一扇窗户,确能发现许多新景观,但合理不合理的关键,我看主要是另一扇窗户后面的风景美不美。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