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技术指南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技术指南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2.11路基的变形破坏是在长时期内逐渐发展,在偶然因素作用下表现为突然滑动或崩坍。引起路基变形破坏成因是多方面的,不同成因的路基变形特征不同(见表2.2.11)。

表2.2.11 路基变形破坏的类型 破坏类型 形成原因 滑坡上的路基随滑坡变形发生整体下沉或横向位移,因滑坡活动引起 陡坡路基的填土重量形成的附加荷载使覆盖层沿基岩顶面滑动 埋藏沟谷中的堆积物因地下水出口被堵塞或者上坡排水不畅发生滑动 陡坡上的路基沿原地面滑移,多由于填筑时清表不彻底,或者上山排水不畅所致 半天半挖路基的填方部分发生滑移变形,多因为挖方切断地下含水层,且排水不畅 路基本身发生破坏,破裂面在路基内部,多数路基土中含水量较大。 沿河路基因冲刷发生塌方 涵洞堵塞或排水不畅造成路基被冲毁 变性特征 山坡滑动变形范围不受公路轮廓限制 滑动变形范围的上山侧多以路基轮廓为限 山坡变形范围多为长条形,地基中地下水丰富 路基沉陷和横向位移,与相邻正常路基之间形成截然变形 表现为纵向的开裂和外侧沉降,下侧坡脚隆起。 路肩裂缝和滑塌,一般规模较小 路基整体流失或者路基外侧的塌方缺口 路基缺口,多为崩解破坏 随地基变形 路基滑移 路基滑坍 9

3 防治工程设计

3.1水毁防治工程

3.1.1水毁防治工程设计按照“顺势、挫锋、调向、稳流”的原则。首先顺应洪水流势,通畅泄洪;然后利用防护工程逐渐消耗洪水动能,改变冲刷水流方向,最终使洪水平稳地流向下游。力求做到尽量保留河流天然状态,既提高了公路抗灾能力,又做到与河流等环境相协调。

3.1.2山区河流,地形地质多变,水情复杂。要区别具体河段的河势演化特征和水流特点,经过调查、计算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工程设计,切忌盲目套用已有工程设计、盲目加大工程尺寸的办法或单凭经验办事的做法,以免陷入重复水毁的困扰。表3.1.2是主要水毁防治对策,可供参考。

表3.1.2 主要公路水毁类型和防治对策 水毁类型 防治对策 河湾凹岸、游荡水流逼岸和峡谷河湾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配合护坦防护;开阔游荡性河段采用护坡配对岸挑流冲刷 合护坦、顺坝及漫水短丁坝防护。 采用挡土墙、护坡配合护坦等岸坡直接防护为宜,不应用丁坝挤压水流,以峡谷和压缩河道的急流冲免引起对岸垮塌形成挑流加重本岸冲刷。冲刷深度按一般冲刷计算,但要注刷 意对岸挑流或其他水流作用。 提高公路高程或扩大过流断面、完善排水设施。提高公路高程有困难时,要淹没和冲蚀 硬化路肩或修建防水墙。 桥梁墩台及引道冲刷 设置适当的调治导流和防护工程 壅水过高或漂浮物堵塞、摧重建桥梁,加大过流净空。 毁桥梁 行洪条件恶化造成梁基础加强河道协调管理,加固地基和基础并采用护坦或沉排等防冲刷措施。 和路基冲刷 涵洞冲毁或堵塞,及由此引处理好涵洞的位置、进出口与相关排水设施的关系,清除淤积堵塞、加固涵起路基冲断 洞或扩大过流净空。 3.1.3公路工程中与水流相关的所有防护工程,都是预防水毁的措施,包括流域治理、排导设施等所谓治理水害的工程。治理水害造成的路基滑塌、桥涵损坏等具体灾害形式,依受害和受损的工程种类,可归于各类修复工程。

3.1.4加强日常养护管理,清疏各类排水系统、修复加固各类构造物、及时检修防洪设施,是预防水毁的有效措施。

3.1.5冲刷防护的结构型式很多,根据防护型式的水流结构和机理分为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两类。直接防护是直接加固坡脚或基础,提高其抗冲刷的能力,而修建的附着在边坡坡面、

10

坡脚及基础上的工程设施,有护坡(护面墙)、挡土墙、护坦式基础、石笼、抛石、混凝土预制板、土工织物等;间接防护是指以修筑丁坝、顺坝等工程或河道整治(疏浚、理顺、改道),改变河道水流结构,使水流偏离被防护的河岸,墩台或将冲刷段变成淤积段,达到防护目的。

3.1.6河湾凹岸冲刷防护的范围,可按进口断面凸岸切线与凹岸交点向上游移动一个槽宽为起点;出口断面下游直段还必须有1.5至2.0倍槽宽的防护长度(如图3.1.6所示)。

B(1hmax.5~2.0)B图3.1.6 河湾防护工程布置示意图

3.1.7河湾凹岸防护工程基础冲刷深度按下式计算:

?B??hmax?h??1.9??Rc???

BO

式中:h —平均水深(m);

B —河湾进口水面宽度(m); Rc —河槽中线半径(m)。

3.1.8河湾堤段洪水淹没线以下的松散堆积土质路基边坡原则上都应该设置防冲刷工程。 3.1.9陡倾的岩石地基应该凿孔预埋钢筋,使基础与地基连成一体。卵石河床上的护岸工程,应该与护坦相配合。砂质河床上的护岸工程可采用铁丝石笼、预制混凝土沉排等柔性护基工程。

砌石护坦铁丝石笼图3.1.9 不同河床的护岸工程护基形式

预制沉排11

3.1.10沿河的浸水挡土墙,不宜采用陡胸坡的断面形式。因为此处水流向下涡旋,陡立坡面会导致严重的基础冲蚀。采用较缓的坡率则可以顺势调导水流,减弱水流对墙脚的冲蚀。

图3.1.10 护岸挡土墙胸坡与冲刷的关系

3.1.11引起桥梁水毁的原因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设计过流净空不够,除了改扩建或拆除重建外没有全面解决办法;二是水文和河床演变原因造成桥孔偏置引起的水毁,通过研究河床变化的各种因素、正确设置调治构造物,大部分问题可能解决;三是桥梁墩台严重冲刷引起桥梁水毁,桥梁墩台的防护是防御洪水破坏的最后一道防线。

3.1.12宽阔的河湾凹岸的沿河路基和桥台,以及宽阔的游荡河槽处的桥台和引道路基,应设置调治导流设施引导水流、防止水害恶化。

3.1.13修筑丁坝的目的是防护路基边坡,特别是边脚,免受洪水冲刷而坍塌,或者固定桥头河岸,调治洪水流向,使洪水顺畅通过桥下。丁坝一般宜成群布置,由丁坝群坝头形成一个圆顺的导治线,顺应洪水流势,引导洪水通畅下泄,才能达到防护的目的。修筑长大丁坝,过分改变流势、影响上下游和对岸,同时,洪水对丁坝的冲击和冲刷也过大,易水毁,应填用。

3.1.14调治导流设施对桥梁及其桥头路堤的安全、桥位河段河床稳定至关重要。变迁性河段和游荡性河段上的桥梁的调治构造物(导流堤、丁坝等)对于洪水安全通过桥梁。调治构造物处置不当,将会造成桥梁及公路水毁,危及两岸的安全。

3.1.15调治构造物和防护工程的布设,要顺应水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结合河段特性,水文,地形和地质等自然条件,通航要求,水利设施等情况,综合考虑高中枯水位对两岸及上下游河床变形影响,合理地拟定导治线。调治构造物基底应埋入总冲刷以下有一定深度,位于河槽内时,取1.2m,位于河滩内时,取0.5m。

3.1.16导流堤的功能是引导上游水流和河滩水流,逐渐改变方向,形成平行水流平顺地通过桥下断面,流速、水深及输沙等分布都较均匀,使墩台和桥头路堤免受集中冲刷。因此,根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