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经济学考研真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东财经济学考研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l.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答:(1)会计成本是指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发生后入账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开支。它是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或损益报告书的主要依据。由于会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记录、核算和编制报表等环节向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如股东、债权人、税收机关等)提供有关财务和利润的状况,所以作为主要记录数据的会计成本,只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数据,即历史成本。又因为会计成本是为了获得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而发生的现金支出,如使用工人的工资和薪金,使用自然资源、或租用机器厂房、设备的费用,借款利息,购买原材料和设备的费用,以及税收支付等,因此它也被称为取得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因为它不反映机会成本和增量成本以及资产的真正经济价值,但它却是决策所需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

(2)机会成本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这一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内,它的资源的供给量总是相当固定的,或者说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而决不可能同时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 (3)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比较

① 两者含义不同:会计成本是指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发生后入账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开支。机会成本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

② 两者适用范围不同:会计成本是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或损益报告书的主要依据。不能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因为它不反映机会成本和增量成本以及资产的真正经济价值,但它却是决策所需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而机会成本是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1)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和 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 ,或 。

(2)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 和 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或

(3)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比较:

相同点: 形式上相似,都是一种比率。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的比率,都遵循递减规律。

不同点: ① 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② 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③ 含义不同。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3.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曲线

答:(1)无差异曲线指能使消费者获得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消费品各种不同组合点连接形成的一条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偏好、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 ( , )。其中, 、 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 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的连续性,于是,在同一坐标平面上

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或者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覆盖整个坐标平面图。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总是凸向原点的。这一特点是由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2)等产量曲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种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当劳动投入量为La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必须是Ka单位;当劳动量从La单位增加到Lb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就可以从Ka单位减少到Kb单位;以后如果劳动仍然继续增加固定单位,则资本的减少量会越来越少。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①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它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②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③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④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点将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 (3)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比较

相同点:①在有效的区域内,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②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③等产量曲线之间决不会相交。

不同点:①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同等效用,而等产量曲线则是反映生产者的同等产量;②等产量曲线不能像无差异曲线那样,将两端无限延长则与两坐标轴无限接近,而到一定限度则向两坐标轴上方翘起。这表明,任何两种生产要素都不能完全替代,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互相替代,超出这个范围则无法替代。在两种要素互相替代,到达其中一种要素必不可少的最低使用量时,就不能再继续替代了。否则,就会因替代的要素过度而产生负值,而不得不增加被替代的要素,才能保持总产量不变。 4.GDP与GNP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指的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例如,一个在美国工作的日本人,他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入日本的GNP和美国的GDP。

(2)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用GDP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3)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5.摩擦失业与结构性失业

答:(1)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一种情况是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

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在对劳动力的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供求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供给没有迅速做出调整。因此,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 (3)摩擦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比较

它们的相同点:两者都属于无法完全消除的自然失业。 它们的不同点如下: ①产生的原因不同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及信息不完备性,在这两个条件约束下,劳动力流动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结构性失业产生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必然会发生的,从衰落行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者一时适应不了新兴行业的就业要求时,结构性失业必然要发生。 ②对经济的影响不同

摩擦失业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会破坏就业工资的“棘轮效应”,较大的生存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与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工资水平下降。而工资水平下降会使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当摩擦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时,会增加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增加将会进一步使消费倾向下降,并且降低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因此,这也会将经济形势引入恶性循环。

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没有充分使用物力;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情形,浪费大量人力。②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企业开工不足,投资者会减少投资。③导致了“滞胀并存”的局面。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即滞胀。 二、判断正误(每题3分,共30分) l.稀缺仅仅是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

2.当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量。 3.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这种物品的边际效用就减少了。 4.边际产量增加使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减少使总产量减少。 5.生产要素的价格一旦确定,等成本曲线的斜率随之确定。 6.当存在房屋租金上限时,住宅建筑业的发展就会萎缩。 7.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8.潜在CDP是资源充分利用又不过度使用时的国民收入。 9.通货膨胀比通货紧缩更有害。 10.非自愿失业是由工资刚性引起的。

答:1.× 2.× 3.× 4.× 5.√ 6.√ 8.√ 9.× 10.√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答: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以下图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 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 下降为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

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2-22中矩形 和 的面积之差。

类似地,在歉收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数量减少的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在图2-22中,只需先假定农产品的歉收使供曲线由 的位置向左平移至S的位置,其后便可以具体地说明与上面相反的情况了。

基于以上的经济事实及其经验,某些西方国家的一些援助农场主的计划,就是通过减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来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以支持农产品的价格,从而保证农场主的总收入。

2.为什么完全竞争的企业不能收取高于市场价格或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答: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如图中的d曲线,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收者,而且,在每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把他愿意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卖出去,或者说,在一个厂商面对市场众多的消费者的情况下,在这个厂商的眼里,市场上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是无限大的。

图 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所以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而言,每一个买者的需求量和每一个卖者的供给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任何一个买者买与不买或买多买少,以及任何一个卖者卖与不卖,或卖多与卖少都不会对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的影响。于是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企业对市场的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

如果竞争厂商收取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与卖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的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都知道既定的市场价格,理性的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该竞争厂商的产品,该竞争厂商不得不降价以换回其市场份额,否则它将被市场淘汰。同样如果竞争厂商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由于信息是完全的,市场上的其它竞争厂商也会降价以维持其市场份额,最终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厂商以与市场价格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 3.简要说明在短期中,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 答:假定短期生产函数为: ① 短期成本函数为: ② ③ 且假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价格 是既定的 根据②式和③式,有:

式中, 为常数 由上式可得:

根据③式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