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剃光头发微1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一语文剃光头发微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备课资料 一、类文荐读

1.荐读鲁迅的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前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他是这样的健康、活泼、顽皮。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上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都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象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顽皮,时而驯良拘谨。照住了驯良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象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着“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词象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名作欣赏》1989.4.有删节)

阅读提示:

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生活的记录。深入浅出,由小见大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

显示了鲁迅观察社会人生的独异与深邃。鲁迅自己说过,“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实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鲁迅采用说家常、谈闲天的方式,从孩子照相这件小事中,发掘出改造我们民族精神的重大主题,读后发人深省,启人反思。文章先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并由此生发,从孩子性格谈到孩子的照相,于盎然有趣的故事中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揭露和批评了我们民族存在的驯良的性格弱点,这驯良,也就是奴性。这种奴性,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民族的进取。文章进而深入论述,指出医治我国国民精神痼疾的最佳途径即从异域的思想文化中汲取新鲜的养料,最后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

2.荐读冯景元杂文《穷是极地》。

穷是极地

冯景元

很小时候就听过这样的话,人不怕穷,就怕没志气。

穷,作为一种财产的拥有,是最下一等的。多有者为富,少有者为贫,至无者为穷。什么都没有,穷得底掉,吃了上顿没下顿,家无隔夜粮,一条裤子五人穿,家徒四壁,穷得丁当响。

穷和困字连在一起就走不出去了。

穷,实在可泣,可怜,可叹。鸟穷啄,兽穷攫,穷字让人想到乞儿,想到匪,想到贼,想到肮脏,想到让人看不起,想到食不果腹,赤身裸体,想到穷光蛋。

但是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也穷,穷而不起,穷而不奋,穷得没志气,穷得没本事,穷得奸邪生。

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是这样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提着个破罐子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不屑,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儿要饭越是要得着,越是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穷逼出来的。邻人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富人说咱试试看。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现在同样给你这么些钱,你自己去谋生,干点什么吧,别这样要了。”那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感谢得不行,接了钱后就走了,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伸出讨乞的手。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也不理这个穷人。

穷就怕不争气,甘穷,认穷,受穷。

家居附近的市场上,十几年前最早出来卖大饼的大娘,用一个旧的小孩推车推着家里煤球炉子出来,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烙几张家常饼卖。她的丈夫和已经不小的儿女就躲在远处看着,等大娘把饼卖出去,才上前,赶紧低着头帮着把炉子、小车弄走。做个小买卖,一家子都嫌丢人。后来,大娘的饼卖出人缘来,面和得越来越大,饼烙得越来越多时,家里人才正式有出来站在一边帮忙的。现在大娘的饼在市场上已经成了阵势,有了名声,租了小门脸儿,开了四五个炉眼,雇了七八个小工,一天到晚不间断地烙,家人大大小小全出来在饼摊前忙活,买卖红火得喊喝声不断,在那市场上成为出来最早做得最大的一家,眼看着富起来。如若一开始没有大娘出面,都害怕丢脸,能有后来红红火火的一切吗?

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干点什么,就比擎着受着不干强。一个人如此,一家买卖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犹太人有一句话:踏实为别人做事,就是财富的种子。

世界上的富翁都是从穷人中走出来的,比利时巨贾有从擦皮鞋做起的,美国富翁有拾大粪起步的,中国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人最开始大多是穷人。

穷是极地,极地出人才,未来世界能干的人都在穷人里。

不怕穷,不拒绝穷。穷在汉字里的含义比富字多,穷是究,穷是极;穷是竭尽的竭,不尽的尽,空间的空,穹庐的穹,可至无限大;穷是彻底,是全部,是调动,是集结;穷还是倾身的倾,倾心的倾,倾力的倾。繁体字是穴字头下一个躬身以行的躬。世人能躬身,天下还有什么不能为!

一个现今写书的北大教授说:我唯一能称得起财富的就是小时家里穷,那种穷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没法想象的,现在想起来都浑身打战,然而这穷造就了我,干什么都要出人头地。

穷是极地,极地起大鹏。富不过三代,是因为条件太好了,造就不了人。

有甘于穷的,那就是这些世代为了成大业,做伟事,穷不忘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墨子穷,出身贱人;刘勰穷,不能婚娶。正因为“穷而思达,卑而应高”才有后世读不尽的《墨子》《文心雕龙》问世。李白穷,白居易说他“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杜甫穷,“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空腹有诗衣有结”的苏轼也穷,即使这样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为终日营营而耻。正是自古诗人多穷士,所以才有“诗穷而后工”说。

穷则通,通则久;穷则变,变则行。岂止诗人,真正的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都是自甘贫苦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人受点穷,特别小时候生活拮据没什么不好,幼时苦日子能激励人一生奋进。

世上的财产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说富人完全是穷人养的不对,但是世上出一个富者,就会穷几十个人,却是在辙。

社会不知什么时候,兴起了看不起穷人风,其实世界的未来不是富者的天下,每一代最先图变的都是穷人。

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 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选自《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阅读提示:作者说穷,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全文可分为两大段。头一段,先是说明什么是穷,穷的种种状态。次写人们对穷者的态度:可泣,可怜,可叹。而后便旗帜鲜明地提出“穷不可怕”的思想。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先后举出两个生动的事例:一是一个要饭人得到一个富人300元的资助,由于没有志气,半个月钱花完了又来要饭;一是卖饼大娘致富。作者在叙述这两个事例前后还加了几段精彩的议论,有叙有议,相得益彰。第二段,作者提出“极地出人才”“极地起大鹏”的思想。这是“穷不可怕”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极地”原意是“极圈以内的地区”,这里指的是“穷得底掉”。穷本是坏事,人生在世谁也不愿受穷。但人在穷境,能“穷不忘道”“穷且益坚”,则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小时候受点穷,知道人生之艰辛,反而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就是辩证的观点,作者所举的墨子、刘勰、李白、杜甫、苏轼等都是读者熟悉的我国古代文化名人,很有说服力。近日报载,一个“富爸爸”问其儿子“爸爸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儿子答“是从银行取来的”。这位“富爸爸”感到惊讶,于是决定暑期要送儿子到艰苦的地方吃点苦。这无疑是明智之举。人常说“人生难得少时贫”,是很有哲理的。文中引用北大一教授的话,正是这个意思。

文末有句话:“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前者是孔子说的,而后者是作者套用出来的。不仅创造得好,而且把二者并列,更深化了主题,是点睛之笔。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二、阅读方略

杂文阅读指导(四) 杂文的写法:

笔调灵活,语言泼辣

人们常用“杂文笔调”或“杂文味道”来概括杂文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杂文风格和语言表达上。具体地说,“杂文笔调”指的是:好用曲笔,委婉隽永;形式灵活,用语辛辣。幽默轻松而又思想深邃,嬉笑怒骂而又切中时弊。

构成“杂文笔调”的语言技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多用曲笔

所谓曲笔,主要是指用反语、婉转、避讳等修辞手法构成的含蓄或讥嘲效果。像鲁迅的杂文,许多集子的名称都是用反语形式组成的。

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杂文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另一特点,是文体风格上的寓庄于谐,它可以故意违反某种文体的固有体式要求,不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在貌似拙讷的文笔中包藏机锋,将嬉笑怒骂熔于一炉。在杂文的写作中,幽默就是这种风格的一种体现。

③形式活泼多变

与其他议论文体相比较,杂文在形式上变化最多,灵活性最大,这一特点与记叙文体中的散文较相近,所以有人又把杂文称之为议论性散文。

杂文在形式上的灵活多变主要表现在整体式样和整体构思的不拘一格上,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要因浅尝辄止而作茧自缚(诸如拘泥于那种先讲一个故事再来一段议论的结构形式等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