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它绝非是被动的,实际上,它同经济永远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或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和推动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要素,否则文化会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那么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一种有形态的存在,是一个有结构的实体.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其中,文化的封闭性、家庭制度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与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等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有利或有害,而应对具体的文化观念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文化的因素。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而这些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对象看,主要面对的是自然界。自然界发生灾难的随机性,也促使了传统小农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农谚“抢种抢收,不收就丢”,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传统小农最现实的选择是“拾到篮里才算数”。在这种情况下,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为等等机会主义的表现也就在所难免。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看,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有的是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而缺乏发达的社会分工。由于传统小农经济只有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而缺少社会分工,所以,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使传统小农意识中只会产生家庭内部的信用而不会产生充足的在全社会范围之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信用。所以,在传统小农社会,家庭内人与人之间信用的发达与社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信用的缺乏构成了明显的对比。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用的缺乏也就必然导致了机会主义在全社会范围的泛滥。同时也因为亲族主义、家庭经济,导致人才流失,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保守性意识,保守性扼杀了风险意识,从而使信用很难从家庭内部扩展到全社会。再如,务实求验的思维方式,使人更注重于“近期交易”,而忽视“远期交易”。另外,依附性的人格意识也使人缺乏了自主平等的观念,从而也衍生出一种在交易行为中体现出的不对称心理。这种不对称心理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具有自卑倾向,要么是具有自大倾向,而这两种倾向都容易诱发机会主义心态。还有传统小农的多神崇拜,深层次也在体现着一种机会主义的底蕴,同时又进一步固化了机会主义意识,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与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对中国经济又有正面的影响。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所以精神气质是人力资本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是否能够承受创业活动的辛劳,这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衡量一种文化能否对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核心的标志在于这种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文化正是通过经济这种塑造市场主体,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各个环节,而且以伦理道德规范和修正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将其引导到有利于市场秩序之形成和维持的方向。另外,就连最饱受批评的家族企业、家庭经济也有其好的一面:如可以节省成

本,节约资源。另外,不少地方正在利用本地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组织文化节、旅游节等各项活动,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正是人们所习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当仔细分析后则可以看出:搭台的文化,大多都是当地的风俗文化,包括旅游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花卉文化等,对当地的经济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投资者放心,行商者舒心,打工者安心。可以积极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建设。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如此,我们从深层次上看,中国的改革发展仍然展现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这既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原因,也表现为其内容。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集体观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市场经济带来“利益至上”的文化观念的同时,趋利避义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为所有大众所接受和推崇。同时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引导民众进行发展目的的反思,“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一中国文化的根基被重塑。这些表面上看与市场经济精神相悖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模式的形成中承担着拯救现代文明的使命。中国模式应该从世界主流发展模式中汲取营养,但始终要扎根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实践之中,兼具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有利或有害,而应对具体的文化观念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文化的因素。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离不开对该国家的文化研究。通过挖掘文化的深层内涵,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优势,挖掘文化资源。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说过:“文化有很重要的协调力量,它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如果没有文化为纲领,经济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也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文脉。”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还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要取得快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首先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也要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于发展与进步的传统观念。同时,要不断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理念。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根源于创新,而要激发创新精神,使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则必须回到中华文化原创,摒弃限制社会微观活力和民众创造力的文化和传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文化和制度创新。”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