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史话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油菜史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十石。薪中为蚕簇也。”概括地记叙了油菜从种到收全过程的精湛技艺,一般每亩菜籽产量已在100公斤左右。

古代人在“春采苔,可以为蔬”的种植过程中发现,摘苔后的油菜,枝果繁茂,产量增加。便民图纂}记述:“油菜最易起苔,去苔则歧分而结子繁,榨油极多。”因此,摘苔是冲菜增产的一项措施。农民总结的经验是:肥地、稀植、壮株少摘苔,以增加分枝;瘦地、密植、弱株则不宜摘苔,l厶保证种子饱满。因地制宜,合理运用,才能收到增产效果。什么时候收获呢?(三农记》说,“获宜半青半黄时,芟之候干”;“收获宜角带青,则子不落;角黄,子易落。对日芟收易耗,须逢阴雨月夜收,良。”适时收获也能确保菜籽质量,提高菜籽出油率。(致富奇书广记》记述:“老则坚实,千则不潮,净则不杂,润则光彩而多油,所以可贵。”精辟概括地论述了油菜适时收获的重要作用。 13世纪我国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并发展油莱与水稻轮作,14世纪遍及南方地区。(务本新书)记述,在水稻收获以后,“即下

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15世纪江南地区创造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便民图纂》),解决了油菜与水稻轮作换茬季节紧张的矛盾。到了17世纪,油菜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油菜作物了。正如清代张百城着《冈田须知》记述:“沿江南北农田皆种。油莱七成,小麦三成。”可以窥见当时油菜在南方种植面积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 古籍记述南方稻田发展多熟制的经验,清初张履祥写的《补农书》,谈到小麦、油莱间作的增产效果:“以壅菜盖麦,最肥地力……土肥而粪省,农人不劳而菜茂,来年禾复易长。”《冈田须知》亦说:“沿江南北农田一般种七成油菜三成小麦。盖因小麦田底瘦,油菜田底肥,且油菜收子多而又贵也。”《齐民四术》论述种小麦和种油莱的利弊:“其植麦者,耗费工太甚,宜三分之,以二分种麦,一分种菜子……亩收子二石,可榨油八十斤,得饼二十斤,可肥田三亩,力庇两熟。菜子利同麦,粪工同麦,秆供薪同麦,而得粪可济麦田之耗,至要。”指出

种油莱兼有用地与养地之功。张宗法着《三农记》谈到油莱与荞麦间作,“荞收而麦,莱亦茂,不害其便,两获其利”。1852年奚诚着《耕心农话》中,已记述了双季稻与油菜多熟复种以及冬小麦、蚕豆和油菜间混种的方法。1890年黄宗坚撰《种棉实验说》记述油菜与棉花套种技术。这些轮作倒茬和间混套种方式,至今仍在我国油菜产区采用。 现今我国南方发展形成的油一稻一年两熟和油一稻一稻一年多熟制,北方发展油莱一玉米和油菜一水稻间套复种制,实现粮油双丰收。油莱的抗逆性强,适应地区广,我国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岛,东起沿海各省,西至青藏高原,终年都可以种植油菜。有些春油菜品种生育期仅0—70天,易种易收,甚至在西藏高原海拔4200米的曲松地区和北纬50度的黑河地区,油莱都能良好生长。例如我国油菜资源中最早熟的油莱类型——门源小油菜和天祝小油菜,在青藏高原可以安全成熟,可谓是“山顶上白雪皑皑,山脚下油菜金黄”。一派壮观奇景。 广阔的发展前景

油菜以其适应能力遍植世界各地,以其一身丰腴宝藏奉献于人类。民歌赞曰:“油菜浑身宝,菜油品质好,菜苔可供蔬,饼粕好饲料。蜂采菜花酿佳蜜,轮作倒茬地力高;综合利用途径广,工业农业离不了。”说得恰如其分,维妙维俏。

油菜的果实为角果,有直立型、斜生型、平生型和垂生型,成熟时自动开裂,露出深褐、紫红、中黄、灰褐等各种颜色的种子。油菜籽含油40%一50%,还含有24%一32%的粗蛋白。随着菜子品质的提高和榨油工艺的改进。现今我国油菜籽的出油率已达到35%以上,被誉为“绿色油库”。菜籽油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是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人民的重要食用油源。

菜籽油可以加工制成人造奶油、起酥油、色拉油、蛋黄酱和凉拌酱等多种油脂制品。菜籽油还可以作为机械工业润滑油、橡胶添加剂、塑料增塑剂、人造高级香料等。榨油后余下的鲜粕,含有高达36%的粗蛋白质,10%的粗脂肪,以及各种矿质营养元素;蛋白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