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说明书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总体规划说明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通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

规划背景 千年伊始,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全面启动,与此同时我国全面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也已开始。这对于长久以来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县”帽子的通渭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1999年底,《通渭县城总体规划(期限:1986~2000,1985年完成、1987年经甘肃省建委批准实施)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县人民政府在此世纪更迭之际,适时决定对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2000年初,在经多方考察比较的基础上,选定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作为本次县城总体规划主编单位。

2000年5月,该所在野外考察和计算机分析的基础上,向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县城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提交《通渭县城总体规划纲要》,同时规划领导小组广泛征求了多方人士的意见,提交会议予以审议,获通过,形成会议纪要。

2000年6月,该所根据《纲要》和《会议纪要》进入全面编制工作,于8月底,向通渭县城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提交了总体规划编制的初步设想,并征求省内规划界的有关专家的意见,之后根据领导小组的反馈和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000年12月初,通渭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等主要领导来到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听取了课题组就通渭县城总体规划工作的汇报,对规划图件及文本、说明进行了讨论,与课题组进行了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12月底完成了《通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的文本、说明书和相关图件初步成果。

2001年5月6日,由省建设厅组织专家小组在县委会议室对本次《通渭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评审验收,会议最后形成纪要,原则上通过本次规划,并责成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针对会议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修改。

2001年9月16日,经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同志们的努力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专家小组在兰州大学综合楼会议室对本次规划进行复审,最终通过本次《通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并形成会议纪要。

二、总体规划的重点

1.对县城用地功能组织进行调整,完善城区空间布局。

2.对县城形象进行定位,突出县城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增加县城绿地面积,注重精心塑造“现代绿色城市文

— 〃9· —

通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

明”,体现县城特色。

4.注重县城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面向县城未来发展,县城规模适度,不必刻意求大发展,要小而精,小而美。

三、总体规划回顾与上版规划实施情况

县城的总体规划,是一个县城在一定时期空间发展的蓝图,必须与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也必须符合同期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迄今为止,通渭县城只进行过一次总体规划。

第一版《通渭县城总体规划》是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咨询总公司和建华土建工程咨询公司于1984年开始编纂,1985年完成,于1986年开始实施,规划期限为1986—2000年,规划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期末总人口20000人。规划中对城镇性质是这样描述的:“通渭县城历史悠久,是我省中部干旱地区开发建设县之一,应建成为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农工商协调发展的文明城镇。”

第一版规划对于调整县城用地布局、构建县城路网框架、促进通渭县城的城镇化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受当时社会经济水平、规划理论等的限制,上版规划带有人适应规划的特点,而没能体现城市为人服务的基本职能?。如:未进行城建用地的评定,没有明显的商服中心,路网结构不尽合理,用地混杂,缺乏必要的县城安全保障体系,环保观念淡薄,规划区的农村居民点未纳入整个县城用地规划等;且限于通渭县的实际情况,由于县财力有限,加之规划法制观念淡薄,规划管理制度不严、管理手段落后等,造成了上版规划未能得以有效实施,县城用地功能组织混乱,乱盖乱建现象突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通渭县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县城已有一定的用地规模,同时县城面临旧城改造和空间拓展的双重困难,客观上要求有新的总体规划为之服务。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新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编制新的县城总体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次规划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县人民政府决定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编制新一版县城总体规划。

参照国内外县城规划的新理论、新经验,运用新的规划理论和先进技术,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地编制新世纪通渭县城总体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的宗旨。

?

— 10〃· —

详见附件《第一版【通渭县城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工作报告》—通渭县土地城建环保局—廉向荣

通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

四、县城发展现状概述

(一)、地理概况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介于东经104°48′~105°39′、北纬34°55′~35°30′之间。东界秦安县,南临甘谷、武山两县,北接会宁、静宁县,西邻陇西、定西县。东西长约78KM,南北宽约64KM,总面积2908.5KM2(《通渭县志》),全县总人口454700人(2000年底)。县城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70公里(直线距离),距行署所在地——定西县城70公里。 (二)、历史沿革

通渭县城历史悠久,开发较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西周以前属雍州之地,西周为羌戎地区,春秋为襄戎邑,秦属陇西郡,汉初始臵平襄县,属天水郡,隋为陇西郡长川县地,唐初属渭州,后属秦州,宋臵通渭县,元属巩昌路,明、清属巩昌府。通渭县于一九四九年八月解放,建国后于1955年划归定西专区所辖至今。 (三)、自然条件

通渭县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为1600米至2200米之间,牛营大山主峰蟾母山海拔2521米,为全县最高点。

县城北部为笔架山,南部为南屏山、清凉山,牛谷河由县城南侧流过,具有典型河谷地貌特征。城区地形由北向南渐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760m。城区主要由河漫滩、I、II级阶地及南北两侧山前坡地构成,城区中部及东北部较大面积的场地系1718年地震造成的滑坡体,该滑坡体掩盖了I、II级阶地原有结构,形成了复杂的新地层结构与地貌单元。

通渭县属于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降水量少且集中,年内、年际变率大,年均降水量约432㎜,而年蒸发量却达1200㎜左右,为降水量的3倍,多旱灾。县城多年平均气温6.6℃,变化在5.8~6.8℃之间,绝对最低气温-26.9℃,绝对最高气温33.7℃。年平均日照时数2168小时,无霜期140天左右,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约0.80m。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风力一般为一至三级,最大风速约16m/s,主导风向为东南(SE),次风向为北北西(NNW)。 (四)、行政区划

通渭全县总面积2908.5KM2,东西长约78KM,南北宽约64KM。全县总人口454700人(2000年底),其中非农业人口20898人。全县现辖23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县城现有总人口264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71人,下辖有15个行政村,其中规划区内现有城关村、西关村、中林村、南河村四个村。

— 11〃· —

通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

(五)、工程地质

通渭县位于秦岭构造带的北缘、祁连山构造带的北闾和六盘山构造带的右邻。在不同地质阶段受不同地质构造带的影响,新构造运动相当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县城地面无断裂显示,但南北向的义岗断裂估计可能在县城附近通过,平均地基静承载力QK=120~140千帕。

城区及其周围地块,位于新生代的红土层或黄土层覆盖于前古生代的变质岩上,整个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岩层全部缺失,变质岩一般为块状构造,部分具有片理构造。河谷中上述岩层往往掺混着砂、砾,厚度随处而异,砂、砾层由几米到十几米不等,有时缺失;黄土层(以粘土为主)直接覆盖在老变质岩的砂、砾卵石层之上,厚度从3m~30m左右,总趋势自南向北增厚。覆盖在I、II级阶地上的滑坡体,比原II级阶地高3~5m左右,II级阶地下部为内陆湖相沉积兰灰色亚粘土,向上逐渐过渡为黄土,与III级阶地之间高差约3m左右。滑坡体上部黄土厚1~6m,具有I级自重湿陷性,II级阶地地表0~3m的土层具有中等湿陷性。

通渭城区工程地质根据岩(土)体稳定性差异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有关规定划分为:适宜修建的用地(条件好)、基本可以修建的用地(较好)和不宜修建的用地(条件差)三个区域。

附表:通渭县城工程地质分区一览表 序 列 I II III 类 别 适宜修建用地 基本可以修建用地 不宜修建用地 划 分 含 义 系指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良好、对建筑抗震有利区 系指存在不利因素,但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可修建的的区域 系指地质条件极差,地震中会发生严重破坏的区域,建设中应尽可能避开这类区域 范 围 主要包括:体校、燃料公司、俱乐部及西关小学西南大部分地段 主要包括:老城区中部与东部地段 主要包括:河漫滩及城区两翼山前坡 *在县城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规划区范围内的滑坡、泥石流、黄土喀斯特、淤泥

层及老城区人工杂填土层等不利地质因素,防微杜渐,确保县城安全。

五、县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县城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县城的供水不足,城区供水管网刚刚形成,供水水质差,保证率低;目前仅县委锅炉房一处集中供热源,绝大多数居民、单位仍以小煤炉、小锅炉采暖为主;道路建设滞后,多“瓶颈”,多弯道,坡度大,交通不畅;排水和防灾系统缺乏。

2. 人口规模问题

受落后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县域人口的贫困面较大,农村人口短期内不会有大规模进入县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可能,同时客观上也受到当前人口政策的约束,使县城的人口增长缓慢,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也影响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

3.县城用地空间布局

城区目前用地功能、性质不明确,用地杂乱,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交错,

— 12〃·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