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

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 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 “远翥”的高鸟。《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

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久在樊笼中” 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十七》) 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

“归鸟”在陶渊明的众多鸟意象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逯钦立先生在《读陶管见》里就曾这样说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陶渊明有不少诗篇以归鸟的生活现象寓托他的生活心情。组诗《饮酒》的栖栖失群鸟’篇,组诗《咏贫士》的‘万

5

族各有托’篇,尤其是他的《归鸟》四言诗,都证明了这个方面”。3

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陶渊明将自己对归鸟的思慕之情寄托在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精卫鸟形象之中。《读山海经》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两句,以精卫为中心意象,将“微木” 与“沧海” 巧妙相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精卫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选取的意象新颖不俗,她正是陶渊明所崇拜的偶像。“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归鸟》)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归鸟” ,其象喻意义极其丰富。这只疲惫的小鸟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每句诗几乎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再现,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每一景物都有感情色彩。渊明的寄情归鸟,就是所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的因归鸟的感发而欣喜于真意或者生意的获得,就是所谓‘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4这首诗通过寄兴归鸟,抒发了诗人孤高傲世、不愿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了其对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对归鸟的思慕之情,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惆怅和悲愤,意境深邃,发人深省。 总之,在陶诗中,鸟与诗人物我相融,鸟随人移,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一生的象征。鸟意象涵盖了陶渊明的漫漫一生,囊括了他的思想变化,显现了其不朽的人格魅力,由此而言,陶渊明与鸟有着极大的渊源。 (二)酒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中国历代文人中爱酒的不枚胜举“但是在诗中集中写饮酒,以致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应当说还是自陶渊明始”。5酒是陶渊明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题为饮酒的有二十首,还有如《读<山海经>》之类的述仙之作里有“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其五)的诗句,在《杂诗》之类的抒愤之作中有“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难再来,一日难再晨”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拟挽歌辞》中甚至亦有“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歌咏。陶渊明在酒文中寄托了自己的处事态度与人生观念。陶渊明爱酒不仅仅是受魏晋诗人饮酒之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对现实强烈不满。他的生活离不开酒,创作也与酒 这个具有特定象喻意义的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写出了一个真实、矛盾的自我,凸现了一个真实、复杂的人生。 (一)酒——借情发慨之物

在陶诗中,有众多的酒意象,酒在他的诗文中随着他生命的不同阶段里心志的变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少年时所作《乞食》中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里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到最终为自己写下的《自祭文》里的“摔兀穷庐,酣饮赋诗”中透露出的“识运知命”。酒作为不同时期不同的象征一直贯穿在诗人一生中的诗文里,也伴随着诗人这一生跌宕起伏数仕数隐的各个阶段,真实的展现出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在《扇上画赞》中,诗人写到“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以酒述志幻化并赞赏古代隐士的高蹈风节,并力求与其冥契,这种冥契正是表明了诗人的主观情感,酒在诗中作为一种意象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喜好。《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则是用“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来突出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悠闲、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在这里“酒”

3引自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4引自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5引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6

只是个借物来引发自己的感慨,他感慨于田园生活的淳真多趣。那么诗人又为什么要发此感慨呢?陶渊明一度认为桓玄是可以助晋室完成复兴大业的人物,也因此才仕于桓玄,但随后桓玄篡晋的企图逐渐被陶渊明看清,晋安帝元兴元年他借回赠给朋友郭主簿的这首诗,表明出自己虽然还仕于桓玄,但已经知道是无法完成建功立业的心志,于是诗人向往淳朴田园生活的隐性心志开始得以浮现,并有超越立业心志之势,自斟自饮的“酒”指代出归隐之适乐。而作于同年的《酬丁柴桑》则是以“放欢一遇,既醉还休”的酣畅与情来表明与官场中这位友人相聚时的欢畅之情,欢畅之酒消除“心忧”,诗人借酒发慨表明出心中归隐与立业心志的矛盾争斗。酒在此时承载了诗人纠结的心志,也展现出此时真实的路变迁。在《时运》中诗人写到“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虽有“清琴”与“浊酒”相伴,诗人却仍旧独自感慨自己“黄唐莫逮”生不逢时,不能将满腹才华与赤诚报效国家,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之志。

当诗人决心已定,归于田园后,他还不忘关心国事,他用笔感思概叹,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至四年间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就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心慨,《其一》以“欢言酌春酒”抒慨出自己初归田园的欢欣和闲适。此时的诗人刚归田不久,丝毫没有想到后期田园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溢满全诗,在这里春天酿成的酒指代生机盎然的春天,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自己开始了归田的新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诗人由衷的抒咏出自己的兴奋。在《其五》中诗人更是借酒发慨“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隐喻自己所做出的人生选择,他真心所愿便是归隐田园,酒作为他喜爱事物更多的是用来寄寓心迹。 (二)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展露心志之酒意象

陶渊明自幼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心中既有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也有道家清净无为的淡泊思想,两种思想在他心中交替出现,随时局和环境不同而分别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是陶渊明在他一生中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心态。不过早期陶诗中的酒意象大多是用来表现诗人心中想要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志向,陶诗中最早出现的酒意象是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的《乞食》”中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觞至辄倾杯”,正值少年的他雄心勃勃,在诗中引韩信的典故将其自比以表达出渴望被荐以实现自己从政之愿。他以意写乞转托出自己的心志,,也说明了此诗写作之时正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之时也即归隐之前。作于诗人20岁时的《咏荆轲》里则以一句“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来表达自己积极的报国之心和向往建立盖世之功的远大抱负。但即使是在他建功立业之心最盛的少年时代,我们也能从于一些诗文的字里行间看出他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想要于“大济天下“之后便功成身退去享受归隐生活的浪漫理想。这应该是他心目中这一生最完美的状态,是他最高的向往和追求。同样作于20岁那年的《咏二疏》便非常明

确地表明了诗人想要于建功立业之后归隐的强烈愿望。诗里写到“二疏”成就大业之后便“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辞官归里描绘出当时“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的荣耀和辉煌。“饯送”的酒代表的是满朝官员对“二疏”功遂自去的尊重和景仰:而其后“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里“挥觞”的酒则是“二疏”大志得遂之后安心享受平淡快乐生活的象征。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人心中向往的是功成身退,建功立业虽然还是诗人的首选,但诗人最想的还是功成身退后安乐生活。而《止酒》里的“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中的“酒”则代表其入世从政及忧国忧民之心,诗人以酒喻忧,通过止与不止的矛盾斗争表现出自己对

7

现实社会的忧心,同时也借酒托迹喻出自己仕与不仕的矛盾苦闷心情。其在自《五 柳先生传》中诗人更是自说性嗜酒而且每次都要饮醉,同时诗中还展现出“当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的信条”,《蜡日》是诗人在岁暮祭神后自饮酣醉时所写的,似乎是觉得《五柳先生传》尚未将自己的心志表露得淋漓尽致,故以“梅”和“柳”,以“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再次表现了自己进可入仕退可“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愿。酒作为一种载体,展现出缠绕在诗人心头的苦闷心迹即在“仕”与“隐”之间何去何从的傍徨与徘徊。可见酒做为诗人意象的表征.在归隐前承载了诗人太多的矛盾挣扎,也将诗人的心路变迁及“当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6 的心态展现无遗。 (三)、把酒难言欢——归隐田园之酒意象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萦绕在心中‘仕’与‘隐’的矛盾纠结,正式宣告与官场告别开始自己归田的新生活。但即便到了此时不能“学而优则仕”仍然是诗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楚,这种痛楚伴随了诗人一生。陶渊明归隐嗜酒,但依然不能象盛唐诗人那样把酒尽欢。这一方面是因为动荡的时局,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陶渊明的心中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身逢乱世的诗人想借酒逃避社会现实,但依然因为心中有着挥之不的社会责任,因此言酒而无醉,酒醉而心忧。诗人的忧愁正和他心中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在实中实现、人格理想难得在现实中保全有关。在他的《饮酒》里有好几首都可以看作是对这方面的真实书写。如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风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对儒家社会理想的向往,对暴秦焚书坑儒的指斥以及对自己儒士形象的维护,都可以看出作为隐者的陶渊明,心中依然有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和对乱世的不堪,现实世界与心中理想不相符合,然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无奈中以酒来消解忧愁。酒为解忧物又何能尽言欢!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对政治还是极为关心的。《述酒》一篇从晋室盛衰,逆篡世纷不断到晋终于灭亡,表达了他对篡逆者的愤怒,一个田园隐士表现出真实的一面——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却也只能“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让我们领略到藏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人平静表面下那颗不曾平静的心。归隐后的陶渊明诗中的酒在此时表现的仍然是他念念不忘对时局的忧心和对国家人民的关注。《停云》中“静寄东轩,春醒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的“独抚”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闲饮”都表现出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产生的“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的忧国忧民之心。“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饮》里的“试酌”和“重觞”也都表明了诗人想要借饮酒来忘却自己对当前形势忧心忡忡的焦虑之情,也让我们因此了解了诗人身隐心却未归隐的真实心境。酒承载了诗人的感伤,承载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遗憾。面对现实他无力改变又无以解脱唯有“饮酒”自我麻醉。“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序》)、“忽与一樽酒,日夕相欢持”,“不觉知有我”。但这种解脱方法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诗人喝的是苦闷之酒,他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却无法有所作为。从他《饮酒》一诗中可看出他对现实的不满,“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怒罪人”,蕴蓄着多少难言的苦闷啊。诗人饮酒背后是寂寞,诗人心里充满了忧患之感。他在求得暂时解脱的同时,心中却承载了更多

6引自魏正申《陶渊明集注译》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