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2019年作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2019年作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1调查目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逐步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为了了解当前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起点和切入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1.2.1关于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江东第二实验502班的45名学生。 (二)问卷样本及结果

1.已知红花20朵,黄花5朵。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2.下表是四位小朋友走路情况的统计表: (1)你能提出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三)结果分析

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是有问题。以问题为素材才能展开“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然而,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从差比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但从倍比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且学生基本没有学会利用发散思维自主创设条件提出问题。深入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目标障碍。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往往是使学生从有问题转变为没有问题。这种“去问题教育”模式,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时,便是教育的结束。所以,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 2.观念障碍。由于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解决问题”教学仍偏重教师引导,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绞尽脑汁搜索、提出相关问题展现给学生,却忽视甚至无意识地占有本应属于学生的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3.教师权威障碍。处于对教师崇高人格、丰富文化、人生经历的认可和崇拜,使得学生唯师是从,认为教师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不敢也不会质疑。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扼制。

4.技能障碍。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训练,就可能缺乏问题意识。

1.2.2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调查

(一)调查对象:江东第二实验501班的45名学生。 (二)问卷样本

问题1:有两个喜剧演员,他们和演出公司签订合同,演员A每场20元,以后每场都是前一场的2倍,演员B每场400元,请问,第15场谁的报酬高?

问题2:(1)7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横排,有多少只手拉在一起?

(2)10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一共有多少只手拉在一起?

问题3:我们邻居的后院来了很多孩子,他们带来了四轮车和三轮车,一共有37个轮子,请问,两种车各有多少辆? (三)调查结果 (四)结果分析

考虑到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种种弊端,部分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却又偏重结果解决,忽视过程反思。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的每一次问题解决都被看做一个个孤立的“个案”,没有教师及时的“梳理”和“整合”,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比如,问卷中的第一个问题较适合列表解决,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习惯用列算式的方法计算,由于计算结果偏大,结果容易出错。第二个问题情景突出,适合用画图的方式完成。第三个问题方法更多样,即使没有学过代数的方法,没有想到假设法,用列表的方式也可以完成。如图:

但分析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如今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少有列表、画图的解题策略。而多采用列式计算。可见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且策略意识不强。 1.2.3关于小学生解决变式问题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宁波市实验小学三年级42名学生。 (二)问卷样本及结果:

(三)结果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对于老师讲过的题会做,但是一道题稍作改变却变得无所适从。无疑,这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性,或是在照搬公式、死记硬背。为此,笔者从改变叙述方式、条件、问题三个方面对当前小学生解决数学变式练习的能力进行了调查。

改变条件是指把直接条件改成间接条件或把间接条件改成直接条件,但问题不变。这种练习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正确迅速解题创造条件。

改变问题是指条件不变,只改变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改变了题意,而且解题思路都将发生变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同一个数量关系,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学生未必都能做对。看来偏重题海战术,往往会忽视思维训练,如果在教学新授课之后,辅之相对应的变式练习,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张景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