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4、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答: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期”(1900— )。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越密,程度愈来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答: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因此人群间为争夺生存居住地

5

的斗争过于残酷。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0、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改观。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文、物产的都会。

11、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1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答: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 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1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6

答: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知识题

1、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尚忠:对君主忠心无二,尽心尽力做自己的职务。

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 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 6、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7、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8、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9、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 10、韩非子提出法、术、势。

11、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 12、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13、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共经历秦(公元前221~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新朝(公元8~23年)、东汉(公元24~220年)四个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5、在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变为三级。县以下设乡、亭、里。 16、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17、汉成帝时,把宰相的权力三分为司空、司马、司徒。

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 18、民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使得原有的雕版印刷不能适应需求,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它的发明者是毕升。〈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16、天主教的三大学者是利马窦、徐光启、李之藻。

清初三先生: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

7

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17、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巨大成就,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三大文明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6、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7、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9、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①孝廉②茂才③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①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