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复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音韵学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音韵学复习题

一、术语

1.音韵学:又称为“汉语声韵学”,或者又叫“汉语历史音韵学”,这是一门研究汉语从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状况及其变化的学科。

2.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3. 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4.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

5.阴声韵、阳声韵:根据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特点,音韵学家将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及入声韵三类。 所谓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ia][ai] [ao]等。所谓阳声韵,是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 [ang]及潮州话中的[am]等。 6.字母:音韵学中字母简称“母”,是声母的代表字。用汉字表示。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的,古人也选一个开头没有辅音音素的字来作代表,如“影”母。

7.韵摄:不管韵头和声调的不同,音韵学家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或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韵归并成大类,叫做韵摄,又简称“摄”(“摄”即“统领”意)。如《广韵》二百零六韵被归并为下述十六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8.韵目: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如《广韵》把“东、同、童、僮、铜”等许多同韵字汇成一个韵部,取“东”作代表, “东”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

9.等韵图: 是宋元以来的等韵学家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 10.“等”“呼”: 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概念,主要用来指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最先应用在韵图上。韵图把韵书中相类似的韵目归为一大类,称为“摄”,每一摄内部,又根据介音的差异,分为四等,每等又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呼。凡韵头或韵腹是圆唇元音〔u〕或〔o〕的,叫合口呼;反之,就叫开口呼。 等是古人用来区别韵母主要元音舌位高低前后和有无i介音的一个术语。一般认为,一二等字没有i介音,三四等有i介音。

11.切一、切二、切三: 是对王國維所摹写的出自敦煌的三種《切韻》殘卷的称呼。三种材料中保存了唐本《切韵》的部分内容,其中,“切三”存字最多。 12.王一、王二、王三 :是对现存唐代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三种版本的称呼。1947年发现于故宫的称为“王三”,唐兰摹写的“裴务齐正字本”为“王二”,出自敦煌的为“王一”。

13、守温三十字母:唐末和尚守温提出汉语声母有三十个,守温三十字母大概代表了唐代语言的声母系统。唐末僧人守温借鉴梵文的拼读原理,对汉字的音读进行了认真全面的研究,最早提出了三十字母。

14.五音、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将五类声母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和唇音称为五音。

在唇、舌、齿、牙、喉五音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15.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通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方法,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系联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

16.阴阳对转:指上古汉语平上去声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互相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这是清代学者创立的术语。按王力先生的古韵30部,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阴、阳、入相配,很有系统。但在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阴声韵的字转变为阳声韵的字,阳声韵的字转变为阴声韵的字,这就是阴阳对转。以此类推,还有阴入对转,阳入对转。对转的条件必须是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在同一发音部位上发生阴、阳、入的变化。例如:三san-仨sa,两lia?-俩lia。

17.韵部:是音韵学中比韵大的概念它不区分声调和韵头只区分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

18.小韵:韵书编排时把声母相同的同音字归到一起,用小圆圈隔开,这就叫做小韵。

19.旁转:指在上古语音中同一类的阴声韵与阴声韵、阳声韵与阳 声韵、入声韵与入声韵内部,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互相转化。

20.古无轻唇音:是由清代钱大昕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他认为“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纽,它们是中古时期才由“帮滂并明”四纽中分化出来的。

21.古无舌上音:是由清代钱大昕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他认为上古音中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22.娘日归泥:是由近代章炳麟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他认为上古音没有“娘”、“日”二母它们是后来从“泥”母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23.照二归精:是由近代黄侃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他认为照系二等字“庄初崇山”在上古音中归入精系“精清从心邪”中后来才从中分化出来。 24.喻三归匣:是由近代曾运乾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他认为喻母的三等字“於”母是上古音的“匣”母中分化出来的。

25.喻四归定:是由近代曾运乾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他认为喻母的四等字“以”母是上古音的“定”母中分化出来的。

26.近体诗:近体诗是指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具有严整规律的诗体。

27.粘对: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句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即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完全一致。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即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28.犯孤平:在近体诗中,五言的“平平仄仄平” 的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那么除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了,就叫犯孤平。

29.拗救:在近体诗中,有些位置的平仄是不可随意改变的,该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违反了这些平仄格式就叫拗。救是对拗的补救,即在其他位置上换用平声字。

30.工对、宽对、流水对:

在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是用同类词语构成对仗,就叫工对。

在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是用词性相近的词语构成对仗,就叫宽对。 在近体诗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诗人巧妙地把一句话分为两句,使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承连贯,同时又在字面上形成对仗,就是流水对。

31.借对:在近体诗中,利用汉字所具有的一字多义的特点来构成的对仗,可以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情况。一字有两个含义,诗中表义用甲义,另外借其乙义来对仗就是借义。利用同音异义词所构成的对仗就是借音。

二、简答与分析

(一) 汉字读音演变的历史分期及代表语音系统是什么?

答: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主要指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二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经》、《楚辞》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中古音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法言《切韵》、宋·陈彭年《广韵》以及其他韵书、韵图和古典作品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语音系统。

(二)用国际音标拼写下列汉语音节(声韵调要全,不拟答案) (1)中国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4)自己的姓名

(三)反切产生前汉字的注音方法有哪些,对其不足做一些简单评价。

答:1.譬况法:即对发音时有关器官的动作及发音部位的状态进行描写。 2、

直音法;(自己举例) 3、读若法;(自己举例)

不足:后人看了比况,常常不知确切的发音方法,还是不知如何发音。读若和只是近似的描写语音;很多字没有合适的同音字。

(四)拼写出下列反切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

居许切jǔ 莫故切mù 巨员切quán 素姑切sū 徒管切duàn 都管切duǎn 直呂切zhù 昌緣切chuān 魚變切yàn 巨鳩切qiú 乃故切nù 古勞切gāo 蘇內切suì 倉回切cuī 甫微切fēi

(五)拼写出下列反切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并注明中古声母 古到切 告gào, 见母 先稽切 西xī, 心母 呼改切 海hǎi, 晓母

莫包切 毛máo, 明母 (明是浊声母) 丘婴切 轻qīng(非清),溪母 哀都切 乌wū, 影母

子侯切 緅zōu, 精母 (子是清声母) 苏雕切 萧xiāo, 心母 (雕今天是齐齿呼) 户公切 红hóng, 匣母 (户是浊声母) 当孤切 都dū, 端母

陟鱼切 猪zhū, 知母 (中古无y)

度官切 团tuán, 定母 (度是浊声母)

(六)简要说明《广韵》的地位和价值

答:1、它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根据。

韵书是按字音分韵编排的工具书。研究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韵书是非常重要的资料。由于隋唐其它韵书已经亡佚,所以要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自然要以《广韵》为主要根据。音韵学研究中一向用《广韵》作为考订中古音的主要材料。

2、它是研究上古音的阶梯。魏晋以前没有韵书,研究上古音的学者,都是根据先秦韵语和谐声材料,从《广韵》的分合中上推建立起上古语音系统。

3、它是研究等韵学的参考书。用图标的形式来说明解释韵书中的反切、表现韵书中反切的音韵地位。早期的韵图是以唐宋韵书作为依据的,早期韵图的作用就是阐明这些韵书的反切系统。要研究这些韵图,必须以这个时代的韵书《广韵》作为参考。黄侃说:“音韵之学,必以《广韵》为宗,其在韵书,如《说文》之在字书,轻重略等。”

4.此书还是词义考释、名物训诂的宝贵资料库。书中备载姓氏名号、地理沿革、引据详瞻、训解繁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