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摘 要: 我国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不够独立的状态,混杂于智、体、美等各育中没有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发展不成熟。具体表现在有关道德教育的理念不清晰、内容不明确、方法不科学。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阶段系统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个体在各年龄段的道德发展水平和为实现道德发展而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我国相对不科学的道德培养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 德育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一)产生背景

西方教育界将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主要分为三个:一是浪漫主义流派,以卢梭为代表,这一理论流派的学者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个体内心深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他们认为儿童有先天的善,道德教育只是为这一本性的发展创造出适宜条件,让儿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达到效果;二是文化传递主义学派,以洛克为代表,主要观点是把道德的形成看做社会环境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能够被外在环境影响和控制,教育就是运用各种方法

把知识和价值传递给学生;第三个流派是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进步主义,该学派强调儿童依靠自己形成稳定的道德观。 科尔伯格在其研究和著作中都表明观点:前两种理论是有缺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正确的[1]。首先,浪漫主义和文化传递主义者们都将道德看成可变的、相对的,那么不管是把道德看成个人成长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需要一个最终的、固定的标准,这两种学派的理论都缺乏这样的标准。其次,这些理论都有陷入自然主义误区的危险和倾向,他们都直接从“是”推出了“应”:“是”指的是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学规律,“应”指人对教育的期望。浪漫主义学派将孩子道德的形成等同于孩子身心规律性发展,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让受教育者展开自我道德教育,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取消教育。文化传递主义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主张行为在受到外在刺激的情况下会得到强化,品德正是由于受到正面刺激形成的。科尔伯格认为进步主义是三个理论中相对完美的一种,它克服了两者的缺点,把道德形成过程看做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是人的主观世界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它是把人的心理是一种以水平不断增加为特征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作为理论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的,将道德形成与发展看做内外作用的结果。科尔伯格认为真正的道德形成理论及道德教育理论就应该是以严谨的心理学为

基础的。

(二)科尔伯格道德理论来源及其基本内容 1.理论来源

在当代,心理学界理论流派众多,不同学者对个体道德发展持不同见解。影响相对较大的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深受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是其学说的基础和来源。皮亚杰自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揭示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并总结出个体道德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将品德发展归于个体道德判断的不断发展有一定局限性,但其研究特色正是通过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研究道德发展水平[2]。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分为四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他的理论研究只进行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没有考虑到个体有关道德判断问题的变化几乎充斥青年期。科尔伯格正是以辩证眼光开始了个体道德研究工作,他一方面继承皮亚杰的理论,从道德判断力着手,进行反复实验分析,另一方面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提出延续更广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基本内容

作为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科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这一重要观点[3]。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将“海因兹偷药”

这样一个虚拟“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并围绕故事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依据不同道德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论,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和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六个阶段。这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影响巨大。

通过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我们了解到道德发展是连续、有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可以兼容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各阶段的时间长短有差异,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不同,有些个体可能会发展到最高阶段,但也有个体可能停留在某低级阶段无法继续发展。

二、我国传统德育及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理论的哲学萌芽

我国传统道德培养并无系统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指导,道德教育理论只散见于各种流派的哲学、文学著作中。关于该方面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理论中最能作为依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人性”的争论和阐述。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人性善”的主张,将德性内化到人性中。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