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题卷: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21版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题卷: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解析:选C。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6.(2020·天一大联考)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与相权的对立

B.中央官制的完善 D.君主权力的弱化

解析:选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材料中“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相符,故A项正确。

7.(2020·山西省45校高三联考)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 ) A.转运使 C.三司使

B.参知政事 D.枢密使

解析:选D。“转运使”在宋代主要负责地方财富向中央转移,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为副相,协助天子处理行政,故B项错误;“三司使”在宋代的职能为协助皇帝管理天下财政,故C项错误;“枢密使”分管“兵府”,“佐天子执兵政”,故D项正确。

8.(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 )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现象,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

9.(2020·合肥质检)《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

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解析:选B。据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孝廉”大多出身于名门大族,故选B项。

10.(2020·林州一中高三调研)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 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解析:选C。根据材料“士人可以‘怀牒自进’……都可以自由报考”可知,科举制下选取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

11.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

解析:选B。皇权高度集中于皇帝,这一变化不会导致皇权扩展,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将招生范围扩展至“庶民”,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旨在扩大统治基础,吸收“庶民的俊异者”,并没有强调德行修养,故D项错误。

12.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解析:选B。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从势力上削弱国王,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因而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0·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

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

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可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可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可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可得出汉、唐都注重权力间制约,强化皇权。(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2020·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唐代 录取数量或方式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考试内容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考试程序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明代 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