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社会学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先赋角色指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初级(首属)群体、次级(次属)群体、内群体

首属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及游戏群体等。

次级群体(次属群体、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群体中人们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和较强的同类意识。

外群体、工具型关系、情感型关系、六度分隔现象(小世界现象)

外群体(outgroups):泛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两群体间最直白的语言划分是他们和我们。

工具型关系是利用社会关系达到与这些关系不相关的目的。关系是工具型的,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情感型关系是满足情感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关系。

所谓“六度分隔”,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三、简答:

1、社会唯实派和社会唯名的主要观点。

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是孔德、迪尔凯姆等,认为社会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

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是韦伯,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个人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2、“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主要特点

3、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关系:当一个人进入某一社会关系体系,即同他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

关系之后,他便获得了一个社会地位。同时,这个地位要靠他与相关者的共同活动或交往表现出来,即靠与这个地位相关的一套行为模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社会角色。

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基础,社会角色则是社会地位的表现。社会角色表现社会地位是靠一套行为模式来实现的。

4、什么是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比如父母因为教育不当导致孩子犯罪或学生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 5、举例说明什么是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表现性角色:指不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党政干部、法官、教授、艺术家等。 6、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主要有:(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一般来说,个人首先在家庭、邻里、伙伴等初级群体中生活。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形成的规范、态度、性格、兴趣等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极大的,有时甚至

其决定性的作用。

(2)初级社会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研究表明:当人们的情绪、心理、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偏离常态时,往往也是人们所在的初级群体发生变故时。 (3)、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级社会群体通过对其成员的吸引和群体成员对它的依赖和归属限制了他们不利于社会的行为的产生,从而达到了社会控制的效果。 7、分析学生干部的角色冲突,如何解决学生干部面临的角色冲突?

是学生干部是一种值得琢磨的角色。他首先是学生,这是主要角色,他得接受学校教育,得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那么,他必须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执行其作为学生干部分管的职责时,他又起着帮助学校、老师管理、教育学生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解决学生干部的角色冲突:要点:学会放弃 ;不要追求“人人都说好”的境界;合理安排时间;以身作则

8、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同学关系一般胜过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主要是一种角色关系,它往往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其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尤其是利益需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这种关系包含了很大的变数。

同学关系是一种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决定其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情感与心理需要,相互间没有政治、经济等根本利害冲突。

9、初级群体的特征:群体成员数量有限;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经常的面对面互动;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情感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难以取代;群体整合程度高且多依靠非正式控制。(每条1分) 10、初级群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初级群体可以看做社会的雏形;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三、问答:联系实际谈谈当今社会初级群体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影响。

答: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的功能出现了衰退和外移的现象。人们参与初级群体活动越来越少,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联系减少,彼此的依赖程度降低,交往的时间缩短,造成初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松散。

初级群体的这些变化,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积极作用表现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群体活动的效率加强了社会整合的程度,使现代社会成为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但是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对社会生活造成某些消极影响,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冷漠;这些消极影响突出表现在:对老年人的赡养与照顾问题;出现“破损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对人们的感情需要等方面带来的困难。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孤独感,精神病患病率增长,酒精中毒与吸毒现象增多,社会上人情淡漠等等,这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长,与初级群体的衰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一些社会学家呼吁,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初级群体建设,重视其功能的发挥。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应该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

社会问题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社会解组论的代表人物是( )。 二.名词解释

社会问题:是指威胁社会秩序、阻碍社会发展、影响到社会多数成员的公共生活、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病态论:代表人物:查理斯·汉德森

认为社会像一个生物有机体,社会问题就是社会这个生物有机体的病态现象。必须按照病理学给予诊断治疗。社会关系不协调,社会出现问题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社会解组论:代表人物:涂尔干

基本观点:把关注点由人转向社会规则。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由社会变迁而失去规则和乱了规矩。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剧烈变动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发生社

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失去规则或失控的现象。

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本质是人们的价值观和实际利益的不同。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这里的价值冲突并不是局部的价值观念

的冲突,而是指不同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的冲突。这种尖锐的对立使社会处于非整合状态,导致社会问题产生。

三.简答

4、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郑杭生: (1) 与社会常态不符,造成社会失调; (2) 影响到社会多数成员的公共生活; (3) 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 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

2、社会问题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某一事件对某一群体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利益受损群体对此表示不满并进行呼吁;

②、社会上的敏感群体及有识之士认同了利益受损群体的呼吁并在更广阔、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范围内进行呼吁;

③、社会舆论对此关注并进行宣传、评论,推进广大社会对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 ④、公众普遍认识了上述事件并接受了对它的负面评价,认为应该予以解决;

⑤、社会上的权力集团对问题予以重视,在一定的程度上认同了公众和舆论对问题的看法,并予以支持。

社区 乡村、城市与社会复习思考题 1.填空: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藤尼斯)。他区别了社区与社会 社区的概念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家庭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通常认为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种形态。

社会学家将人类传统的家庭模式分为( )( )( )三类

二、简答:家庭的功能:1、满足性生活的功能;2、繁衍和抚育后代的功能;3、生产和消费功能;4、赡养老人的功能 5、休息和娱乐功能。

三、问答:材料分析题:在中国,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父母在,不远

游”。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据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类型均以三代户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1987年的调查还表明,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比例高达80%。而据90年代初中国年龄科研中心有关“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中国约有70%的老年人与子女及配偶或其他亲属同住。1990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 另外,中国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长4.92个百分点。1982-1990年核心家庭的主要变化趋势就是向父母双亲核心家庭靠拢。三代与三代以上的直系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是仅次于核心家庭的重要家庭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还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许多家庭有人口外流或外迁现象,子女不在身边,出现了空巢家庭;二是大多数家庭子女婚后不与父母同住。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生育率下降使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

代际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家庭?

(2)简述家庭的功能,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目前家庭功能的变化。

分析:(1)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共同经济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简言之,

“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2分)

(2)家庭功能:家庭功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的。不过,从家庭所具有的众多功能来看,如下几种功能是最主要的: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和抚养功能、赡养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3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家庭的功能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育和消费功能仍然是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家庭的生产功能正在被企业组织所取代。家庭的生产功能呈逐渐弱化甚至灭亡之势。家庭教育的功能已呈弱化之势。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城市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渐弱化;而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将是重要的养老方式。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家庭所具有的精神慰藉职能应越来越被有所看重。但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现象,使得部分老人的精神得不到应有的慰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5分)

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出现这些变化?(教材第三节)

绪论第一章复习题:

一、填空:

“社会学”一词,通常认为是法国社会学家( )在1839年出版的( )提出的。 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这类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有(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

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或“理解社会学”的路线,主要代表有(韦伯)等人。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 和 。目的合理性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行动 传统行动 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 社会动力学 )和( 社会静力学 )两部分。

孔德认为社会发展过程经历了( )( )( )三个阶段。 孔德主张用( )( )( )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自杀论》是( )的社会学著作。 (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学想象力”是( )提出的。

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分为( )和( )两种类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 )的著作。

韦伯将权威划分为三种类型:( )( )( ),其中( )是科层制组织的基础。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