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学院初试真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5年文学院初试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主见,随意听信他人之言,只盼早日升迁。

其次,作品还写了一些无行甚至无耻的士人。如荀玫、匡超人本都是忠厚老实的青年,但在追逐功名利禄的途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无行无耻;严贡生更是一个无行的劣绅

(2)《儒林外史》还用了许多笔墨刻画了一批“斗方名士”,实际上就是一些科举不得志转而招摇撞骗的食客,他们假装高雅,扯谎帮闲例如牛浦郎、牛玉圃等人

(3)《儒林外史》力图恢复道德型文化的本来面目,所以刻画了许多轻视功名富贵的高士,倾心赞美他们的品行。例如王冕、庄绍光(具体写一下例子)

还有一些淳朴敦厚、超然脱俗、疏放旷达的人物形象,寄予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例如虞博士、杜少卿。

(4)吴敬梓又把目光转向了社会底层,刻画了市井平民的形象。例如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普。尤其是结尾处的“四大奇人”,吴敬梓写这些人是为读书人设计了一条人生出路。

(5)最后,《儒林外史》还写了一类政治型文化的士人,提出了“礼乐兵农”的理想。如萧云仙就全面实践了礼乐兵农的主张,他投身军营,平定叛乱,为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探索性戏剧创作的得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实验戏剧,往往具有先锋性。1982年,由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首先是建立新的话剧体制,使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其实,提出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

此外这一批探索剧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强调舞台艺术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独特性,拆除了演员“目中无人”,观众“冷眼旁观”之间的“第四堵墙”

2. 3.

突出演出的舞台性,恢复了舞台自身的本来面目和假定性的美学地位。 强化了话剧艺术的综合性,除继续注意对白、独白、旁白之外,注意发挥其他艺术因素的功能。

4.

寻求剧作结构的多样性,变单向线性结构为电影式、交响乐式、“冰糖葫芦”式(如沙叶新的《陈毅市长》)

5.

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性,把人物内心世界化为视觉和听觉具象,加重哲理意蕴。

总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探索戏剧既借鉴了西方现代戏剧多层次、多主题、意识流、象征性等手法,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观念中的灵活的时空观、写意性等形式优势,从而以鲜明的多元特色给观众展现出迷人的奇观异象。

缺点是过分重视形式的建构,作品内容思想主题不深邃,人物形象挖掘不深入,没有留下影响深远的作品。

综合考试(文)

一、名词解释

1. 境界

境界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特有的概念。指抒情作品创造的最成功最理想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有机融合,能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蕴含深刻而丰富的艺术情思,它所造成的艺术氛围能够引起读者的无穷想象和深入的思考。与境界相近的概念还有意境、意象、境像等。 2. 反讽

反讽即言非所指,语言的表面意思与他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异。这种表达方式通过语义冲突形成特殊的语言张力,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想象,从而表现出它的语言审美功能。 3. 共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是以语言历史发展中的某一阶段为横断面进行剖析的。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4. 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指语言中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是语法形式的概括。语法手段分为综合性的语法手段(附加、内部曲折、重叠、异根)和分析性的语法手段(语序、辅助词、重轻音、语调)

二、简答

1. 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

(1) 创作情感的激发

创作中情感活动一开始表现为创作情感的激发,即在特定的创作情境的刺激下,创作情感逐渐生成并积蓄起来,最终形成一种足以推动实际创作活动发生的情感能量。创作冲动主要是动力情感流的活动,但同时也隐含或杂糅着内容情感流。

(2) 情感能量的释放

创作冲动在引发了实际的创作活动之后,情感运动的过程也就从创作情感的激发阶段进入情感能量的释放阶段。即通过艺术的想象,把情感能量转移、投放和外射到想象的情景中去。这一阶段的情感活动主要是内容情感流的活动,因为情感能量的释放也就是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但也融汇着动力情感流和审美情感流。

(3) 审美愉悦的享受

这个阶段与创作过程的写作阶段相对应。在写作阶段,随着情感能量释放到艺术形象中,情感活动的激情状态也就逐渐平息下来,而代之以较为舒缓的审美活动享受活动。审美享受阶段当然主要是审美情感流的活动,但也有动力情感流和内容情感流的活动。

上述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没有情感激发阶段的情感能量积蓄,就不会有情感释放阶段的激情爆发,而且这种激情爆发的力量也是由情感能量积蓄的多少决定的。此外,三个阶段的依次递进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因此,在分析创作中的情感运动的阶段性时,应同时看到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文本是怎样成为作品的

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它具有潜在形象和意义,读者对文本做出阅读反应,是使这些形象和意义得以实现的前提。

作品是具有了完整意义和形象的存在于读者意识中审美客体。可见,文本成为作品是有条件的,即阅读行为的实施和读者经验的参与。由于读者不是作为文本之附属物的隐含的理想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他们对于文本意义的实现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文学作品便是处于历史进程中的流动的结构体。

3. 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 壳,是语言的存在形式,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研究语音的学问成为语音学。

(1) 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又是由人的听觉器官去感知的,所以具有生理属性。分为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两部分。

(2) 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是一种声音,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声波,通过听觉器官感知而形成声音形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叫做声音四要素。(可以具体解释一下四要素,参照葛本仪课本)

(3) 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音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作为意义的载体而起交际作用,这就决定了语音 具有社会属性,这也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最根本的性质。

4. 语言符号的性质

(1) 任意性。语言的语音和他所指代的意义不是固有搭配,是长期以来形 成的语言习惯,具有任意性。

(2) 线条性。指的是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是以线条形式出现的。日常 交际中,人们无论听还是说,无论写还是读,必须有秩序的将符号单位逐次排列才能实现语言符号的价值,不能以整体性面貌出现。

(3) 稳定性。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世世代代共同使用的交际工 具。经常的变化是不允许的。

(4)发展性。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的。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也是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的。这决定了语言不能突变,又不能不变的特点。语言的发展通常是在不同时代的比较中才能察觉到的。

(5)生成性。语言符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可以用有限的语言模式生成无限的语言成分和言语成分。 三、论述

1.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语言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并且存在于语言发展的全过程。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不平衡的。具体来说,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词汇的发展是最快的,因为词汇要随时随地的反映生活。语音和语法的变化较慢。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由语言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2. 文学交流的环节

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构成了文学交流的两大环节。

(1) 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最主要的一点是交流的 双方不直接发生面对面的相互作用,而是以作品为中介,将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维持在一个特定的共同面对的文本的层面上。由于文本有自己的结构方式和存在根据,他一经被作者建构完成之后,就能够脱离作者的意愿与控制而独立的存在。

阅读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行为策略,读者带着自己的阅读意图去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