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点总复习全部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年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点总复习全部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学习迁移的简单测量: 四、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共同要素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且大致成比例。(桑代克)。

3.概括化理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则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 4.关系理论:认为顿悟情景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即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 六、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课外练习结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防止功能固着现象,指导使用比较方法等);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如要有良好的心态,克服定势思维)。 第二节 学习的保持和遗忘

学习从侧面看分为:学习(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即回忆和再认)三个阶段。 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 (一)遗忘的主要规律:

1.遗忘和保持曲线:德国,艾宾浩斯,用无意义材料进行保持进程的研究表明,保持率最初急剧下降但渐趋稳定。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一天时,降到2/3,6天后,趋于25%左右。

2.保持内容的质变和歪曲: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分解为片段,回忆时需重组片段,但会用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片段填补间隙。(如画蛇添足,美女传成猪八戒)。

3.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还高的现象; (二)遗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2.记忆痕迹衰退(即消退理论);

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直到消失; 3.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越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干扰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的内容干扰以后学的内容,倒摄抑制指以后学内容的干扰以前学的内容。

(三)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即要有健康的身心)。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即要自信、主动)。3.理解记忆,合理记忆。4.复习。 5.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 6.记忆术:即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来提高记忆能力。(有环境联结法,连锁法,数文变换法)。 二、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也称压抑理论):

即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信息易被记住,而对自己可能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大可能记住。 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一)三种记忆转化模式:

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 编码:指把短时记忆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组块:指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9

检索:经过编码组织过的信息,可按一定规律进行提取。 (二)加工水平模式:

克雷克-洛克特模式: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随着加工的深度而增长,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非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

(一)同化论关于有意义保持和遗忘的基本假定: 1.新观念a同原有观念A相互作用的产物是A'a';

2.学习的早期保持阶段:A'a→A'+a'(即A'和a'可以分离),在后期保持阶段a'的分离强度逐渐下降,达到某个阈限值后,不能利用,即不能回忆和再认,遗忘便产生。即a'还原为A'了。 3.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 (二)两种有意义遗忘(还原)的过程:

1.下位学习中的遗忘(还原)过程: 2.上位学习中的保持和遗忘过程: (三)有意义遗忘的利弊:1.对下位学习的利弊:2.对上位学习的利弊: (四)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阶段的因素:①原有的认知;②学习的态度;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的速度和方法。

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的联结方式。 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是再认还是回忆);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 (五)有意义遗忘理论的应用(即意义): 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

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①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的观念还原;②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的观念还原。 由下到上的知识组织形式叫逐渐分化,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结叫综合贯通。 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3.解释记忆恢复现象; 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 第三节 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

一、什么是认知结构:一般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是指某一学习者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是指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内容和组织。 二、认知结构变量: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奥苏贝尔)影响迁移和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1.可利用性2.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三、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利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技巧: 1.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材料。

第七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

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掌握:即占有传授的知识。分理解、巩固、应用阶段。 一、什么是知识:

1.知识的心理实质:知识:是事物的属性或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间接传递:指知识传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体)进行。传递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间接传递。 词与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主要媒体。

10

2.知识的心理存在形式:知识是以某种观念而存在的。

感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与外部联系的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的知识。 3.知识的本源和作用:

获取知识方式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

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亲身的心理活动获得知识。间接经验:不通过亲身实践,而通过书本获得知识。 知识是人的活动定向的工具。 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的能量。

广义的能力:指生理能力(即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即后天能力)。狭义的能力:指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能力和认识能力。 能力是包容了知识、技能的更高一级概念,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一)知识的理解:

1.什么是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是巩固、应用知识的基础。

2.理解的种类:①言语理解;②事物意义理解;③事物类属理解;④因果关系理解;⑤逻辑关系理解;⑥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3.理解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释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创造性理解。 4.促进理解的方法:

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主观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⑦指导学生自学。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二)知识的巩固:

1.什么是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保持。

①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前提;②知识巩固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③知识巩固是知识运用前提。 2.知识巩固的途径:

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③合理使用记忆方法;④合理地组织复习。 (三)知识的应用:

1.什么是知识的应用:指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和实际生活中的课题。

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①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②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操作的课题。 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 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④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4.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②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③课题的性质;④动机与情绪。 第二节 技能的形成 一、什么是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2.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

11

三、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1.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即准备状况。2.学习技能的动机。3.技能的性质。 4.教师示范和说明状况。5.与实践结合的程度。6.强化的状况。 四、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和定向阶段;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二)动作技能的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4.充分利用练习反馈的强化作用。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苏联:加里培宁):

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活动化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语言阶段。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教学)。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六、练习过程的规律:

练习曲线: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可以用一条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 (一)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

1.练习成绩(速度、准确性)的逐步提高;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滞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②思维障碍;③情绪和身体障碍。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而快时而慢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②学生主观状态发生变化。 (二)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者思维活动的发展。 (一)解决问题的历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规则;3.言语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别差异。 (三)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 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