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 本章讨论下列各问题: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 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四、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各种哲学学说,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所有的哲学学说,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哲学的命运,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此后生产力发展,促使科学知识也随之发展,唯心论应该衰退,唯物论理应起而代之。然而从古至今,唯心论不但不曾衰退,反而发展起来,同唯物论竞长争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于社会有阶级的划分。一方面压迫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心论学说,一方面被压迫阶级同样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物论学说。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战是不会消灭的。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它在阶级社会内,从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战争中生长与发展起来。由此.哲学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着反动阶级与革命阶级在利害上的斗争。哲学中的某一倾向,不管哲学者自身意识到与否,结局总是被他们所属阶级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哲学上的任何倾向,总是直接间接助长着他们所属阶级的根本的政冶利害。在这意义下,哲学中的一定倾向的贯彻,便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政策之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任务之下。在中国目前阶段上,哲学的任务,是从属于推翻帝国主义与半封建制度,彻底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并准备转变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去的一般任务之下。哲学的理论与政治实践是应该密切联系着的。

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在那里呢?在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相反的回答。唯心论认精神(意识,观念,主体)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质(自然界及社会,客体)不过为其附属物。唯物论认物质离精神而独立存在,精神不过为其附属物。从这个根本问题的相反的回答出发,就生出一切问题上的分歧意见来。

在唯心论看来,世界或者是我们各种知觉的综合,或者是我们的或世界的理性所创造的精神过程。对外面的物质世界,或者完全把它看成虚构的幻想,或者把它看成精神元素之物质的外壳。人类的认识,是主体的自动,是精神的自己产物。

唯物论相反,认宇宙的统一就在他的物质性。精神(意识)是物质的本性之一,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发生的。自然,物质,客观世界,存在于精神之外,离精神而独立。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唯心论认物质为精神的产物,颠倒着实在世界的姿态。这种哲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根源何在?

前面说过,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但在生产发展之后,促使唯心论形成哲学思潮之首先的条件,乃是肉体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发生分工,分工再发展,分出了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们。但在生产力贫弱时期,两者的分裂还没有达到完全分离的程度。到了阶级出现,私产发生,剥削成为支配阶级存在的基础之时,就起了大变化了。精神劳动成为支配阶级的特权,肉体劳动成为被压迫阶级的命运。支配阶级开始颠倒地去考察自己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劳动者给他们以生活资料,反而是他们以生活数据给与劳动者,因此他们鄙视肉体劳动,发生了唯心论的见解。消灭肉体与精神劳动的区别,是消灭唯心论哲学的条件之一。

使唯心论哲学能够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的进在于这种哲学意识地表现剥削阶级的利害。唯心论哲学在一切文化领域的优越,应该拿这个去说明。假如没有剥削阶级的存在,唯心论就会失掉它的社会根据。唯心论哲学之最后消灭,必须在阶级消灭与共产主义社会成立之后。

使唯心论能够发达,深化,并有能力同唯物论斗争,还须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寻找其根源。人类在使用概念来思考的时候,存在着溜到唯心论头的可能性。人类思考时,不能不使用概念,这就使我们的认识分裂为二方面,一方面是个别的与特殊性质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质的概念(例如“延安是城”这个判断)。特殊和一般本来是互相联系不可分裂的,分裂就脱离了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表现于一般与特殊之一致的,没有特殊,一般就不存在,没有一般,也不会有特殊。把一般同特殊脱离开来,即把一般当作客观的实体看待,把特殊只当作一般之存在的形式,这就是一切唯心论者所釆取的方法。一切唯心论者,即是拿意识,精神或观念来代替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的。从这里出发,唯物论便强调着人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他们不能指出意识受物质限制的这种唯物论的真理,却主张只有意识是能动的,物质不过是不动的集合体。加上被阶级的本性所驱策,唯心论者便用一切方法把意识的能动性夸张起来,片面地发展了它,使这一方面在心智之中无限制的胀大成为支配的东西,掩蔽着别一方面,并使之服从,而把这一人工的胀大的东西确定为一般的宇宙观,以至化为物神或偶像。经济学上的唯心论,过分夸大交换中非本质的一方面,把供求法则提高到资本主义的根本法则。许多人看到科学在社会生活上发生了能动的作用,不知道这种作用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规定与限制,而作出科学是社会发动力的结论。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看成历史的创造者,唯心论政治家把政治看成万能的东西,唯心论军事家实行拚命主义的作战,唯心论革命家主张白朗基主义,蒋介石说要复兴民族惟有恢复旧道德,都是过分夸张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次反映出当作全体看的对象,而是构成一个具有接近于现实的一切种类的无数色调的,生动的,认识之辩证法的过程。唯心论依据于思维的这种特性,夸大其个别方面,不能给过程以正确反映,反把过程弄弯曲了。列宁说:“人类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这一曲线之任何一段,都可以变为一段单独的完整的直线,这段直线就有引你陷入迷阵的可能。直线性和片面性是见树不见林和呆板固执性,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一一这些就是唯心论的认识论的根源”。哲学的唯心论是将认识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方面,片面地夸张成为一种脱离物质、脱离自然的神化的绝对体。唯心论就是宗教的教义,这是很对的。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机械唯物论)没有强调思维在认识上的能动性,仅给以被动作用,把它当作反映自然的镜子看。机械唯物论对唯心论采取横暴的态度,不注意其认识论的根源。因此不能克服唯心论。只有辩证唯物论,正确地指出思维的能动性,同时又指出思维受物质的限制。指出思维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同时又能动的指导实践。只有这种辩证法的“知行合一”论,才能彻底地克服唯心论。

四、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承认离意识而独立存在于外界的物质是唯物论的基础,这一基础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到的。劳动生产的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的实践,使人类逐渐从迷信与妄想(唯心论)脱离,逐渐认识世界之本质,而达到于唯物论。 屈服于自然力之前而只能使用简单工具的原始人类,不能说明周围的事变,因而求助于神灵,这就是宗教同唯心论的起源。

然而人类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同周围的自然界接触,作用于自然界,变化着自然界,造衣食住用的东西,使之适合于人类的利益,使人类深信物质的客观地存在着。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人同人之间互相发生关系与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并且实行着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考虑形势,估计力量,建立计划,在他们的斗争成功时,使他们确信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幻想的产物,而是客观上存在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被压迫阶级因为釆取错误的计划而失败,又因为改正其计划而成功,使他们懂得只有主观的计划依靠于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及规律性的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目的。

科学的历史给人类证明世界的物质性及规律性,使人类觉悟到宗教与唯心论的幻想之无用,直到达于唯物论的结论。

总之,人类的实践史一一向自然斗争史,阶级斗争史,科学史,在长久年月中,为了生活与斗争的必要,考虑物质的现实及其法则,证明了唯物论哲学的正确性,找到了自己斗争的思想工具一一唯物论哲学。社会的生产发展越发进到高度,阶级斗争越发发展,科学认识越发暴露了自然的“秘密”。唯物论哲学就越发发展与巩固,人类便能逐渐从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之下解放了出来。 资产阶级在为了向封建阶级斗争的必要、及无产阶级还没有威胁他们的时候,也曾经找到了并使用了唯物论作为自己斗争的工具,也曾经确信周围的事物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精神的产物。直至他们自己变成了统治者,无产阶级的斗争又威胁着他们时,才放弃这个“无用”的工具,重新拿起另一个工具一一哲学的唯心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戴季陶,吴稚晖,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及其以后思想的变化一一从唯物论到唯心论的变化,就是眼前的活证据。

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一一无产阶级,他们本质上是唯物论的。但由于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就使得无产阶级的唯物论不同于资产阶级的唯物论,是更彻底更深刻的,只有辩证法的性质.没有机械论的性质。无产阶级吸收了人类全历史中一切实践的成果,同时又由于自己的实践,经过他们的代言人与领导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