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复习《山中杂诗》 - - 《竹里馆》 - - 《峨眉山月歌》 - - - 春夜洛城闻笛 - - - 逢入京使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复习《山中杂诗》 - - 《竹里馆》 - - 《峨眉山月歌》 - - - 春夜洛城闻笛 - - - 逢入京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外古诗词前五首 主备人:李跃辉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一、文体知识

1、作者:吴均,南朝文学家。

2、中心: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二、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译:山峰上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译: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赏析

1、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2、第一句,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第二句,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第三、四句,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3、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4、“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五、考试链接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 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3、 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文体知识

1、作者:王维,是唐代诗人,画家。

2、体裁和内容:《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二、译文

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三、赏析

1、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2、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3、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4、诗句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四、考试链接 1、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2、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二、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考试链接

1、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 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 。”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令诗人留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 。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 。

4、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现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五个地名分别是: 、 、 、 、 。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4、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 是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 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 四、考试链接答案

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三、考试链接

1、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