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动态凝聚成文化 高原“一顺边”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当动态凝聚成文化 高原“一顺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当动态凝聚成文化——情牵高原“一顺边” Post By:2006-3-28 15:20:00

“一顺边”其实就是顺撇子。在日常生活中,顺撇子行路走步的动态是不符合惯常生活规律的。然而在高原之上,山里的少数民族却把顺撇子微妙地揉进日常劳作中,并且以美妙的律动点缀着民族特有的歌舞动态,最终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溯其源,“一顺边”的来龙去脉要从高原民族的生活与劳作说起。

一.“一顺边”之源 “一顺边”与山

祖祖辈辈住在崇山峻岭的少数民族,开门见山,天天脚踩怪石嶙峋的路,天天的生活就是与山打交道。从而练就了一整套适应山区的生活劳作方式。

首先,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就是因山路而造,他们挑担子是用高挑——将扁担直接横插入竹编箩筐;另外一种是背在背上的背篓或水桶,可以避免担子与陡峭的山路碰撞,也可以减少身体以外多余的晃动,便于控制身体平衡,在崎岖山径上行走时,保持身体与担子或背篓的整体移动。

其次,他们行走的步态与律动必须符合上坡下坎的需要。大山里,运送货物除了用马驮,更多还是靠人肩挑,负重爬山涉水是山里人的家常便饭。对于世代沿袭的这种沉重的劳作方式,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的减负方法就是“一顺边”的行走动律:负重爬坡时,手的摆动与脚下的迈步呈顺撇,从而产生了身体的上下颤动及前后摆动,两种动律上下前后一荡悠,便形成了一种助动的惯性,能够大大减轻货物给身体造成的压力,这种惯性的荡悠也要与呼吸保持同步,在爬坡时便可以产生奇妙的动力,在下坡时利用顺撇和颤动,又可以缓冲货物的重力,以此控制了人与物的平衡,步伐也就轻巧如风了。正是由于“一顺边”能产生如此特殊的功效。所以,山里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着这种“一顺边”的行动方式。

“一顺边”与服饰

从服饰上看,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从古至今都是穿着自制的土布衣裙,厚重的土布再经过蓝靛的印染和米汤的浆洗后显得十分僵挺,通常,用此布缝制一条百褶裙,要用四、五丈的料,一条百褶裙能重约十来斤。这样又重又厚又硬的裙子不仅显得臃肿死板,更妨碍了行走,给人以累赘之感,于是,聪明能干的山里人将裙子系挂在胯上,利用髋关节在行走时自然产生的摆动作为动力,带动百褶裙左右摆动,摆得越大,裙子越撒得开,也就越是好看,步伐也随之越发轻快了,于是“一顺边”的步伐便成了少数民族妇女们风味独特的“风摆柳”,“锦鸡翘尾”等动态,“一顺边”也就成了她们展示风采,炫耀美丽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她们的“一顺边”就显得更加自然靓

丽了。

从佩带上看,山里人喜好用银子打造各种花样奇特、造型奇异的首饰,男女老少都佩带,佩带越多越能彰显其风采,佩带越大越重越展露其富有。每逢节日,少数民族妇女们穿上节日盛装之时,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如苗族姑娘,她们从头上的银角,银花,银帽,银凤,银钗,银耳环,到脖子上挂的银项圈,银牌牌,银铃铛,银泡泡,到手上戴的银手镯,银手链,一直到绑腿上的银线线,脚上鞋上的银花银扣,甚至一个姑娘脖子上要戴三五个银项圈,一个比一个大,一直戴到嘴边,银耳环也要戴三四付,一直垂到胸前,堪称是“武装到牙齿”!这样华贵的装饰使每个姑娘身上的银器重达几十斤,她们在平日里晒谷子的坝子上以歌舞炫耀着她们的美丽和勤劳,倚靠着“一顺边”的动力,时而并着膝盖,用胯摆;时而甩动双手,用胸腹的含腆挪等顺撇动作,使全身的银器相互碰撞,发出阵阵有节奏的银铃声,形成了苗族妇女颇具特色的舞姿动态。同时,悦耳的银器撞击声也拔动着姑娘和小伙的心弦,他们会渐渐沉醉其中,更加纵情歌舞;父母们也会为儿女这种唯美曼妙的炫耀而自豪。小孩子们也纷纷戴着银帽银饰在人群里钻进钻出,这种场面常常会达旦通宵,“一顺边”的动律让舞者丝毫不会感到衣裙和饰物的沉重,而是激发他们更加疯狂的欢舞。可见“一顺边”的传承在少数民族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一顺边”之色

由于“一顺边”来源于高原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成形于他们的审美情怀之中。所以,“一顺边”的动态语汇在高原民俗文化中积累了坚实的根基,成为抒发感情,表达美丽的载体,其丰富的律动在文化层面的传承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活力。

“一顺边”的动态

摆:以手、足、胯同时向身体内外侧摆动,双臂(也有单臂)划圆,胯也随之划圆顶出和收回,这被形象地称为“风摆柳”,是在动态传承中不断加以美化并注入少数民族特有的审美情怀的结果,民间老艺人们将“风摆柳”的摇摆幅度不断加大,其“摆”的特点更加富于爆发的美感和视觉冲击。

颤:以双膝颤动双臂顺撇的摆动带动身体上下起伏,仅此简单“颤动”,山沟沟里的人们就可以跳上几天几夜:冬天围着火塘跳,绕着塘尾跳;秋天在花坡场上围成大圈跳。人们在一层又一层的圆圈里重复着这一简单律动,俯瞰舞场,人浪起伏,花团锦簇,蔚为壮观。

拐:小腿左右拐动,身体顺同方向倾斜,主力腿原地小跳,为动力腿的“拐”增添动力。当地人称之为“跳拐脚”。随着跳拐幅度有大拐,“小拐讲究巧,大拐要个了”,此“了”便是要尽兴的意思。

甩:以甩发、甩头、甩胯、甩臂舞出疯狂动感。苗族《木鼓舞》以甩胯甩头的律动来变换方

向;佤族用甩发的律动将情绪推向高潮;藏族用甩发的律动表现民族之豪爽;布依族也在《铙钹舞》中挥甩大臂使祭坛上高潮迭起。

含与腆:以胸部和腰腹部的前后弹动使全身银器仿佛都跳起舞来,这是苗族姑娘的绝活,清脆的银铃声就在“一顺边”的挥舞中展现着纵情的妩媚。

浪:用猫腰的姿态跳“一顺边”,手摆与脚拐相结合,左右来回成弧线起伏,一摆一浪如波涛涌动一般。这是水族独有的“浪步”,水族人民自认是从海边迁徙至云贵高原的,其《斗牛舞》《芦笙舞》中有许多眩目的一顺边“浪步”。

“一顺边”的传承

自然的传承。由于山区地域的特点,人们创造了“一顺边”肩挑和背背篓上下山路的走步习惯,从小到大不用教,便自然会在“一顺边”中劳作了。因此,自然而然的传承方式给高原文化中的“一顺边”动态积累了深厚的土壤。

美感的传承。生活中,顺撇子走步是惯常状态,山区的少数民族却将顺撇子运用得如鱼得水,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服饰之美,也展示了他们的动态之美。傣族的小步担水、赶摆,也都是“一顺边”律动加“三道弯”体态的特殊美感。以“一顺边”美化生活是传承的又一特色。

再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也在“一顺边”的传承中起着相互启示的作用。在云贵高原上,往往一个村寨里居住着汉、苗、布依、瑶、水、侗等各种民族,他们的邻里关系很好,语言、习俗上也都能够相互通融,拿“你的”来为“我”所用,或拿“我的”风格来丰富“你的”动作语汇,这种传播和借鉴的方式也使“一顺边”更加多姿多彩。

三.“一顺边”的魅力

“一顺边”美就美在它充分地展示了高原生活的独特风貌,质朴地反映了山里人的情感。使人们在自娱自乐中享受着快乐和满足。“一顺边”在山野文化中是具有整体美、曲线美和山野情趣的特殊律动。

整体之美

“一顺边”的舞蹈律动有号召性的作用,同村同寨总是敲响木鼓,击打木棒,打起铜鼓和铓锣,人们踩着强烈的鼓点,手拉手地走着“一顺边”步调,如誓师般相互鼓舞,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节日和庆典中,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起圆圈,手挽手地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欢快地踩着顺边舞步,既表达了自己喜悦,也以一顺边步态作为消灾驱邪的心理慰藉。生长在高原的少数民族就是这样,以统一的步调繁衍和传承了他们民族的文化艺术和习俗。

曲线之美。

曲线美是人体自然之美。高原上的人们独创了自己民族展现曲线之美的方法:傣族姑娘的紧身衣裙,筒裙下轻轻向外抬起小腿,微微甩动小臂,沿着一顺边的态势翩翩起舞,姑娘们的曲线更加婀娜多姿;苗族姑娘硕大的衣裙上坠满了银器,在舞者摆动肩胯、甩动臂膀的一顺边律动中,姑娘的满身银器叮当作响、银光闪亮;布依姑娘在蜿蜒山路上前后双摆小臂的一顺边动态,使姑娘显得干练而精明;水族姑娘摆浪着长衣宽袖,无拘无束地顺边而动,显得更加豁达豪放……同是一个曲线,同是一顺边,却表现出形态各异的美。

山野之美。

生长在山里的人,象山花一样满山遍野地绽放,也像高山一样坚强、挺拔和粗犷,他们的心象梯田里的水一样明亮,他们的“一顺边”象米酒一样醉人。借助道具舞出“一顺边”,更是山里男人展现阳刚之气的方式:苗族后生的“粑棒舞”,用粗大的木棒舂棰着巨大的木槽,其间就用的是一顺边的击打方式;瑶族青年的《打猎舞》,也是顺边挥舞木棍,围着逆时针方向相互击打的;布依族男女手持长短不一的竹竿,时而猛棰地面,时而又相互击打,形成了一顺边的《响篙舞》等等,独特的豪情奔放彰显无疑,展示了各民族兄弟的强悍粗犷。

“一顺边”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生活和艺术的集中表象,当动态凝聚成了文化,便能历经千百年代代相传,人人情牵“一顺边”。它以其独特的美在高原少数民族中播撒着快乐;以其独特的风格表现了高原民族的纯朴情感;以坦诚和率真奉献给辛勤劳作的山区人民,更以勿须多加修饰的自然之美登上了舞台;它浸透在山区的土壤之中,植根在山里人的情感深处,它带着泥土的芬芳郁郁葱葱,美化着山乡,点缀着简朴而热情的生活。“一顺边”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纵横高原天地间,在高原民俗文化的浸润中,结出甜美的果子,开出鲜亮的花儿。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