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研员写的《钱学森》评课稿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省教研员写的《钱学森》评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最后一个语文之要呢,是要找到自我。这个自我,一方面是学生要找到自我,即他的学习应是有个性的。这个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孩子是说书上的语言,说老师的思想,说别人的话。那不是真正的语文,这主要是我们给他们的空间少了,这样的训练少了。另一方面是让老师找到自我,找到职业的幸福感,有风格,有思想,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次的同课异构的形式,特别能让我们看到,或者能突显出有风格的老师,有个性的老师,当然也容易产生雷同。就从教学设计上来讲,大部分老师都选择了“识其人,听其言”这样一种教学思路,这也是网上特别多的。当然,这种方法也无可厚非,是好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用好方法,唯一的好方法,那么它就未必是好方法。因为,它不利于我们的多元发展。由这一课,我就在想,至少我觉得还有别的思路吧。

我梳理了四个思路,第一个以“归”为主线。实际是,整篇文章也好,人物也好,他所有的故事,都集中在一个字上:归。何时归?谁归?怎样归?为何归?为什么能够归?我们由“归”字展开,这个框架和线索就非常明晰了。再走进去,在归之前,是一个字:痛。为什么痛,是心已归,身未归。因此,身心分离,能不痛吗?这就是人间常态呀!归之时,一个字:急。站在甲板上,恨不得一步就踏上祖国的土地。他是归心似箭,身随心去。马上就要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做自己想干的事情,能不急吗?归之后是喜,带着这种情怀,展开浑身解数,报效祖国,身心合一。我们这样一走进去,人物形象就出来了,对他的理解就深刻了。比如说,为什么能归?老师也花了

不少功夫,我觉得是不是能够想得更恰切一些,这里面,有祖国的召唤,有总理的帮助,有朋友的支持,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是有一颗不同寻常的心。有一位老师上这一课时引用了经典语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明他不同常人,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不同常人的心。一般的名与利都打动不了他,削弱不了他,摧毁不了他。这是一颗非常纯粹的爱国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留学生的不理解,美国将军的不理解,常人的不理解。但最终我们又能理解了,理解到什么层面,理解到认同他做的这一切又是合情合理的。在给他的颁奖词中说得很清楚,“国为重,家为轻。”他的逻辑就是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即使有了小家那也不是一个家。我们很多老师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来,实际上也在佐证这一点。我记得一位老师的背景音乐是《我爱你中国》,在那个背景音乐渲染下,学生感受得非常好。如果再进一步,把歌词的内容呈现出来,实际上也是对这颗中国心的很好的解读。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这样就理解了他,他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个人,因为他想到了这么多,有这么多的爱,所以他要回国。这是非常好的语文素材,既解读了人物的心,又拓展了阅读。这样,人物的内心就丰满了,真实了,觉得他回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否则就把人物脸谱化,概念化。最后归结到一点,只要有这颗心,我们就能够做自己应有的贡献。爱国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借口。其实那些留学生,说的就是借口,就是理由,真正爱国的人是不需要理由和借口的。

第二个思路呢,是抓颁奖词。这个词写的非常经典。虽然就一百多字,但它的分量不亚于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如果孩子们能把这个颁奖词体悟好,能够积累,能够化为他自己的语言,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甚至于我可以把这个颁奖词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线索。“国为重”,哪些地方看出他国为重,“科学为重”,哪些地方看出科学为重,哪些地方看出“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这五年的路是多么得漫长,多么得艰难,从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他是科学的“先驱”,他是为“后人”铸造一个阶梯,这就是他高风亮洁的思想。这让我们明白,以国家为重,重于泰山;以个人为重,轻于鸿毛。这里面,一重一轻,一5一10,一先一后,值得我们去品味。这样,我们就不仅教了钱学森这篇课文,又习得了一个上好的语言链接的材料。这不是一举多得,一箭双雕吗?

第三个思路简单说一下,那就是抓得与失。对于钱学森来说,他当时在美国已经得到了什么?是名和利,而且不是一般的名和利,那是优厚的,是富足的,是在当时的国内不可想象的。这是“得”。如果他回到祖国,他将失去什么?当然也是名与利,这里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最终他还是得到了,得到了祖国的器重,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得到了事业的成功。其实,即使钱学森不回国,他也不失其为伟大,我们依然可以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但他竟能完全彻底地放弃那不同一般的名和利,就显得尤为可贵了。在这巨大的“失”当中,我们看到了他高贵的品格。最终他并没有失去,他的获得是一种“大得”。从“得”到“失”再到“大得”,我们似乎明白了这样

一个道理:为了家国一切都可失,为了家国一切都可得。是否站在家国的立场是我们能否获得大成功的关键。

最后一个思路就是老师们今天用的最多的思路,抓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正所谓是要知其人,先听其言。这是一个较好的思路,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应当一以贯之,从“知其人,听其言”再到“听其言,观其行”最后到“观其行,品其心”。言为心声,从品味人物语言自然能读到人物内心。但只是说到,形象还不完整,不可信。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方为英雄。故,在对人物语言梳理品味之后,应进一步引申到对其行为的观照,看看钱学森哪些行为践行了他所说的话。在对其言与行又重解读中,发现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一般的心。这样,我们才能说读懂了人物,参透了文本。

以上是今天听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在此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希望借此能发现语文教学背后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理想的语文课堂!

福雷作于合肥市南门小学

2013年12月2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