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练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解剖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1.睾丸中能产生雄激素的细胞是( )

A.精原细胞 B.支持细胞 C.间质细胞 D.精子细胞 12.不再进行分裂而只有形态变化的生精细胞是( )

A.初级精母细胞 B.次级精母细胞 C.精子细胞 D.精子 13.成熟卵泡破裂,排出的卵细胞是( )

A.卵原细胞 B. 次级卵母细胞 C. 初级卵母细胞 D.成熟卵细胞 14.初级卵泡与次级卵泡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有卵泡腔 B.有透明带与放射冠 C.含次级卵母细胞` D.含初级卵母细胞 15.卵泡中的粒层细胞是指( )

A.紧靠透明带的卵泡细胞 B.位于卵母细胞周围的卵泡细胞 C.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细胞 D. 构成卵泡壁的卵泡细胞 (四)多项选择题

1.合成射精管的是( )

A.输精管 B.精囊的排泄管 C.附睾管 D.睾丸输出小管 E.前列腺的排泄管 2.穿过前列腺的管道有( )

A.输精管 B.后尿道 C.射精管 D.前尿道 E.睾丸输出小管 3.关于子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小骨盆腔内 B.为实质性器官 C.子宫主韧带可阻止子宫脱垂 D.子宫内的腔隙称子宫腔 E.维持子宫前倾的是子宫圆韧带 4.与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为( )

A.粒黄体细胞 B. 膜黄体细胞 C.卵泡细胞 D.卵泡膜细胞 E.卵母细胞 5.次级卵泡具有的结构是( )

A.透明带 B.卵泡腔 C.卵泡膜 D.放射冠 E.次级卵母细胞 (五)问答题

1.试述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 2.简述子宫的正常位置以及固定装置。

3.精子产生和贮存于何处?经过哪些途径排至体外?

4.一女性的月经周期是28天,11月1日月经来潮,请问11月12日其卵巢及子宫内膜有哪些表现 ?估计排卵时间在什么时候?

5.试述精子的发生过程及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6.比较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形态结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精索:为一条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睾丸上端。它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输精管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等结构外包3层被膜构成。

2.鞘膜腔:为鞘膜脏、壁两层在睾丸后缘相互移行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3.前倾前屈:前倾是指子宫长轴向前倾斜,与阴道间形成凹向前的弯曲。前屈是指子宫颈与子宫体构成开口向 前的角度。

4.乳房悬韧带:又称Cooper韧带,是乳房表面的皮肤、胸肌筋膜和乳腺之间连有的许多纤维结缔组织小束,对乳房起支持作用。

5.子宫峡:为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的。非妊娠期,子宫峡长仅1cm,在妊娠期晚期,可达7~

29

11cm。

6.血-睾屏障:为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小管的屏障性结构,由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组成。可使生精细胞处于较稳定的微环境中发育,同时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生精小管外而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7.间质细胞:位于睾丸间质内,细胞成群分布,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较强,能分泌雄激素。 8.排卵:为成熟卵泡内的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

9.黄体:排卵后,卵泡壁塌陷,残留的卵泡壁粒层细胞、卵泡膜及血管内陷,形成的一个体积较大、血管丰富的内分泌细胞团,可产生大量的孕激素和一定量的雌激素。

10.月经周期: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即每隔28天发生一次子宫内膜的增生、修复、剥脱与出血的过程。分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二)填空题

1.内生殖器 外生殖器 生殖腺 输送管道 附属腺 2.附睾头 附睾体 附睾尾 暂时贮存精子 3.睾丸部 精索部 腹股沟管部 盆部

4.体后面 直肠指诊 前叶 中叶 后叶 左侧叶 右侧叶 中叶 5.排尿 排精

6.卵巢 输卵管 子宫 阴道 前庭大腺 女阴

7.输卵管子宫部 输卵管峡 输卵管壶腹 输卵管漏斗 输卵管峡 输卵管壶腹 输卵管伞 8.输卵管子宫口 子宫颈管 9.阴道后穹 阴道后壁 腹膜 10.放射状

11.生精细胞 支持细胞

12.高柱状或长锥形 基膜 血-睾屏障 13.原始卵泡 生长卵泡 成熟卵泡 14.初级卵母细胞 卵泡细胞 15.透明带 放射状 16.月经黄体 妊娠黄体 17.月经期 增生期 分泌期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D 5.D 6.D 7.C 8.A 9.B 10.A 11.C 12.C 13.B 14.A 15.D (四)多项选择题

1.AB 2.BC 3.ACE 4.ABCD 5.ABCD (五)问答题

1.男性尿道全程可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三部。它的三处狭窄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最为狭窄。自然悬垂时,男性尿道有二个弯曲:一个弯曲位于耻骨联合下方,凹向上,称耻骨下弯;另一个弯曲在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称耻骨前弯。

2.子宫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成年女子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的前倾前屈位。子宫的正常位置依赖盆底肌的承托和韧带的牵拉固定。子宫韧带有4种: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位,子宫圆韧带是维持子宫前倾的重要结构,子宫主韧带有固定子宫颈、阻止子宫下垂的作用,子宫骶韧带有维持子宫前屈的作用。

30

3.精子产生于睾丸的生精小管,暂时贮存于附睾,经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排出体外。

4.该女子此时的卵巢为卵泡的生长发育阶段,雌激素分泌量逐渐增多;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由基底层增生修补,子宫腺和螺旋动脉均增长而弯曲,基质细胞增多。她的排卵时间估计在11月14日。

5.精子的发生过程为:精原细胞(46,XY)分裂增殖为初级精母细胞(46,XY);初级精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23,X或23,Y);次级精母细胞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子细胞(2个23,X和2个23,Y),每个精子细胞经复杂的形态变化发育成精子(23,X或23,Y)。

6.子宫内膜增生期的结构变化:脱落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修补;子宫腺和螺旋动脉均增长而弯曲,基质细胞增多;子宫内膜从1mm增至3~4mm。子宫内膜分泌期的结构变化:子宫内膜在增生期的基础上增厚达5~7 mm,组织液大量增加,内膜水肿;子宫腺腔增大,腺细胞分泌功能逐渐旺盛;螺旋动脉更加增长弯曲达内膜浅层;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此时适合受精卵的着床。 第七章 腹 膜 (一)名词解释 1.腹膜: 2.腹膜腔: 3.小网膜: 4.肝十二指肠韧带: 5.大网膜: 6.直肠子宫陷凹: (二)填空题

和 三大结构。

2.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有 ,它通 。

3.肝的韧带主要有 、 、 和 。

4.平卧时,腹膜腔的最低点部位是 ;而站立或坐位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男性为 ,女性为 。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腹膜外位器官的是( )

A.胰 B.肾 C.输尿管 D.脾 2. 下列属于腹膜内位器官的是( )

A.十二指肠上部 B.升结肠和降结肠 C.肝和胆囊 D.胰和肾 3.下列属于腹膜间位器官的是( )

A.胃和脾 B.十二指肠上部 C.肝和胆囊 D.胰和肾 (四)多项选择题

1.腹膜形成的结构有( )

A.网膜 B.韧带 C.皱襞、隐窝、陷凹 D.肝圆韧带 E.系膜 2.组成小网膜的韧带是( )

A.肝胃韧带 B.肝圆韧带 C.镰状韧带 D.脾胃韧带 E.肝十二指肠韧带 (五)问答题 试述腹膜形成的结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31

1.小网膜包括 和 两部分,后者的两层腹膜间穿行着 、

1.腹膜:是衬于腹盆壁内面和覆于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可分为壁腹膜和脏腹膜。

2.腹膜腔:腹膜脏、壁两层相移行所围成的不规则潜在性间隙,内有少量浆液,有利于肠管蠕动。

3.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它包括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两 部分。

4.肝十二指肠韧带:是小网膜的游离右缘,内含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胆总管等重要结构。

5.大网膜:是从胃大弯向下悬垂并反折向上附于横结肠的四层腹膜结构,前二层和后二层之间是网膜囊的一部分。

6.直肠子宫陷凹:是位于直肠与子宫之间的腹膜移行所形成的间隙,为站位或坐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低位。 (二)填空题

1.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固有动脉 胆总管 肝门静脉 2.网膜孔 网膜囊

3.冠状韧带 镰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圆韧带 4.肝肾隐窝 直肠膀胱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三)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E 2.AE (五)问答题 腹膜形成的结构有:

网膜:包括小网膜(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大网膜、网膜囊。

系膜:包括小肠系膜(空、回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

韧带:肝的韧带包括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脾的韧带包括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隐窝:即肝肾隐窝

陷凹:包括直肠膀胱陷凹(男)、直肠子宫陷凹(女)、膀胱子宫陷凹(女)。 第八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动脉: 2.血液循环: 3.心包腔: 4.心传导系统: 5.颈动脉窦: 6.颈动脉小球: 7.静脉: 8.静脉瓣: 9.静脉角: (二)填空题

和 组成。2.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 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 cm处。 3.在心的外表,分界心房和心室的标志是 。

4.心传导系统由 、 、 及其左、右束支等组成。心的正常起搏点

32

1.脉管系统由 和 组成,其中前者是由 和 组成,后者由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