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西方文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论方法》:我思故我在。

当时的文艺创作从内容上看,很多文学作品通过写感性和理性的冲突

四.中西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和文学发展以古为新 复古是手段 革新是目的

中外文学史上“以复古求革新”的形态 1.真诚的“拟以为式”(《文选》)

忠实继承了古典文化的形式和精神,并达到创新的高度。

A中国:魏晋的“模拟之作”——三曹七子等人、乐府民歌——建安风骨 北朝民歌:汉乐府 唐朝;六朝诗歌——格律诗 B西方:古罗马人摹仿希腊

2.焦虑的“脱胎换骨”

A中国:宋代的江西诗派——唐诗

认为诗忌直白,追求含蓄,故多用典故,并进一步要求做到“无一字无出处。 B西方 浪漫主义诗人《反摹仿》

3故意的“作伪欺世”

复古只是幌子,强调复古实际是为了反对某种文风而创造的另一种文风。

A中国: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因盲目尊古而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因此明代后期的诗作被称为“瞎唐诗”。

B西方: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关于新的文学样式展开的争论 “悲喜混合剧”和“传奇体”:保守派反对,因为古希腊罗马没有这些文学体裁;开放派则支持,要在创作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文学样式。 4激进的“抛弃传统”

A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

B西方:20世纪“先锋派文学”要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谋求全新的发展。

思考:古典主义文论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新古典主义对待古典的态度 中西文学史上存在哪些以古为新

第二节

布瓦洛《诗的艺术》 一《诗的艺术》的结构

第一章,总论,阐明古典主义的一般原则

第二章分论各种次要诗类的诗体特点和规律

第三章论述悲剧、喜剧和史诗等主要诗体为全书的核心部分。“三一律”就是在这一章被定为法规的。

第四章论作家的道德修养,对作家提出很多忠告,并做全篇总结。

二.布瓦洛的古典主义原则(可能出大简答或论述题)

(一)理性原则

理性原则是其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 1.何为理性

即良知,也就是正确判断是非,辨别真伪和能力。 布瓦洛认为理性能够使人明白事之常理,通达人之常情。作家崇尚理性就能写出合情合理的好文章。——贺拉斯“合理原则” 2理性原则在创作中的二具体要求: (1)内容的主导性

讨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为形式应该从属于内容,文词从属于文思。 (2)结构的严整性

作家不仅要按照理性选择内容,还要按照理性原则安排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各部分和谐一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一律”

(3)描写的“像真性”:真是美的基础,只有符合常理的真才能显得美。 像真性也即逼真。

(4)理性主题:公民义务 以理节情。

如高乃依的《熙德》罗德里克、施曼娜VS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法国崇尚理性的倾向体现在悲剧、建筑、与园林中。

(二)自然原则

描写现实、塑造人物的原则 1.何谓自然 真即自然

古典主义者:自然主要指体现在事物中的“事之常理”和体现在人性中的“人之常情”,特别是指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即“自然即人性”。 2.性格描写的要求

(1)传统人物的定型性格:历史上、经典中的定型定型性格 (2)某种品性的类型性格,主要指喜剧人物的性格 (3)一定年龄相称的性格

人物性格创作通常有两种途径:

A古典主义:从共性出发,导致概念化雷同化 B现实主义:从个性出发,“个性出典型”

3“自然即古典”

摹仿自然的最佳途径就是摹仿古典。

(三)道德原则

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和作家的道德修养。

1强调文艺的道德功能 2批评文坛的邪恶风气

(1)作品: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亵渎艺术危害风化。

A背叛道德:主题不合理性

B诲盗诲淫:“伪历史小说”“言情小说” (2)作家:嫉妒打压,诲盗诲淫 3.加强作家的道德修养 《诗的艺术》的美学体系

A理性:美即真 B自然:“真即自然”自然即人,自然即古典。

C道德:“美即善”强调文艺的道德功能,作家的道德修养。

三.古典主义与传统儒家美学 (一)理性原则与中和之美 1.内容:以理节情。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之“六艺” 礼的精神:序——礼节人心 乐的精神:和——乐和民声 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二)崇尚古典与崇尚经典 (三)道德原则与诗教主义

(四)“三一律”与“减头绪”

思考:简述布瓦洛的古典主义文论的原则 试比较古典主义文论与传统儒家文论的异同。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三】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艺思潮

一.启蒙主义运动

(一)概况

启蒙,照亮、启迪。指人们追求真理的光辉和知识的光明。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第二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光明观念”:指人们以现代科学文化的理性光明突破宗教愚昧和封建黑暗的层层乌云来照亮人们的头脑。

荷兰——英国:产业革命——法国——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欧洲各地

(二)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反对封建割据,促进民族统一

2.文化背景:文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莱辛、席勒的戏剧,歌德的小说等。这些为文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莱辛的文论思想(重点 可能会考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莱辛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批评家和美学家。《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1.区别:《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实际上要划分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界限。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自然,因此诗与画却是有相似之处,但是二者有不可否认之区别:(1)本质区别: A媒介不同:画与诗采用符号来塑造形象,而不是具体原料。不过画所使用的媒介是在空中存在的形状和颜色等自然符号;诗所用的媒介是在时间中存在的语言和声音,是人为符号。 B对象不同:画只适合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诗适合表现在时间中承继的事物,也就是说,画适合表现静态的物体,诗适合表现动态的动作。

C效果不同:画是视觉艺术,要通过描绘物体产生美的效果;诗是听觉艺术,要通过动作以产生真的效果。

(2)美学原则的区别:

画遵循“美”的原则,诗遵循“真”的原则。简单地说,造型艺术只能表现美,而诗歌则要表现真实,因此可以表现丑。

(3)表现手法不同

绘画只能通过物体去模仿动作,诗则能通过动作描绘物体。因此,画是化动为静,只能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琴科”表现出连续的动作;诗则要化静为动,要用持续性的动作描绘物体。

思考:莱辛为什么区别诗与画?

提示:为了把德国文学艺术腿上现实主义道路。

(二)《汉堡剧评》中的戏剧理论

莱辛是德国市民阶级民族戏剧的开拓者,《汉堡剧评》是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石。 1,。戏剧的社会功用

戏剧应该具有启迪人们理性,引导人类向善的巨大作用。 “戏剧是法律的补充”

(1)悲剧:悲剧的特有功能和教育意义在于借助怜悯与恐惧使这种类似的激情得到净化。 (2)喜剧:通过笑来改善人性。

2.市民剧(重点掌握)

莱辛心目中理想的市民剧是法国的“严肃剧”和英国的“市民悲剧”

(1)人物:让市民、资产阶级充当正面主人公,把贵族从庄严的主角位置上赶下来。 (2)题材:戏剧应该表现市民阶级及其日常生活。

(3)语言:提倡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取代华而不实的语言

(4)规则:对“三一律”提出批评,认为现代戏剧不该再一成不变地遵循“三一律”。

3.人物性格问题

(1)强调人物性格必须具有普遍性 (2)人物性格也要具有个别性

(3)人物性格与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