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隐堂洞隋开皇五年石刻碑文考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子夏山隐堂洞隋开皇五年石刻碑文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子夏山隐堂洞隋开皇五年石刻碑文考

刘新创

【简介】

子夏山隐堂洞也称隐泉山隐唐洞,位于山西省文水县马西乡神堂村西。隐堂洞石刻群是子夏山区人文遗产的核心,隋开皇五年石刻是目前发现刻石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对研究子夏三晋讲学及子夏山佛教文化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此碑文在隋开皇五年(585)正月勒石,为摩崖石刻,现存文水县子夏山隐堂洞。形制为长方形,其碑身高43厘米,长205厘米,厚13厘米。碑文约370字,计41行,满行9字,整齐工整,字体为隶楷过渡体楷书。现在石刻部分碑文字迹脱落。碑文内容首句引申于《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的“仁德”学说;次句又用儒家礼教思想辨析;而后借用佛家说教,阐述了勒石的原因和过程;最后倾诉了作者的宏愿。

本文就此碑刻民间存在两大争议:碑文作者和“慧远比丘僧”进行了考究。 【碑文】

□□□同三司许昌公贺兰志侍佛时 □□慧远 比丘僧和 比丘道弁

□帝地載天臨,春生夏長,乃神乃聖。亭之毒之。□以七德九功,其利未博;五禮六樂,厥道弗弘。乃廣布慈雲,遍流法雨,投施妙藥,濟扷群生,載以寶船,昇於彼岸。貴臣良將,先沐聖道,善因緣業,多樹福田。開府許昌公賀蘭志、上儀同三司郁久閭相貴等,或鳴玉垂纓,柳楊槐鼎;或治戎練武,升降偏裨。並斂衽法門,濯身德水,共於福地,同建寶坊。隱泉山者,蓋西河之巨鎮。長汾遠亘,衝波淼其蕩薄;疊章迴臨,高樹欝其森聳。又有子夏遺稱,僧光舊迹。行雨行雲,登年不爽;或祈或報,神聽無違。於是妙選良工,式刊靈石,遙希尊相,敬圖安養。神儀映迥,融若聚金;瑞景騰空,皎如衆日。凌波藕葉,對寶塔而俱開;拂霧仙衣,雜天花而共下。閑房肅敞,高行所歸,飲露餐松,經行宴坐。清净之業已遠,汲引之路方弘。勒銘巖阿,其詞云爾:靈山作鎮,巖岫陵虛。達人運力,經營净居。右橫龛隱,寺遠鐘踈。道心有願,妙果無餘。 開皇五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五日建 【译文】

(黄帝)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推行仁德,便被尊为神圣。如果停止或破坏

这些规则,虽然文洽九功,武苞七德,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好处利益;五礼六乐这些治国安邦之术也不会得到弘扬。因此,请求佛祖大发慈悲,普度众生,让每个人都度过劫难,修得善果。各位将军吏官都接受过圣人教诲,更应该多行善积德。今天开府许昌公贺兰志、上仪同三司郁久闾相贵等人,虽远离朝堂,官职有升有降,却穿着整洁的衣服,精心梳理一番,齐聚于这个福地,修建宝坊为众生祈福。这个福地叫隐泉山,是西河郡的一个重要军镇。这里山前有远远长流的汾河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峰峦叠嶂。还曾是卜子夏设教、释僧光修行的场所。常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山上圣灵有求必应。于是聘请优秀的工匠在石壁上开凿神龛,

雕塑神像,让神灵永远庇护大家。佛像神情仪表远远望去,端庄祥和;空中祥和的日光照耀着大地。天空仿佛出现一妙境:仙池的水面盛开着鲜艳的荷花,池边仙塔矗立,仙女在迷雾中飞舞,向人间撒下了五颜六色的花瓣。宽坦的房屋是得道高圣的居所,而佛陀和弟子们常在野外风餐露宿静心修行。清静修行的道路已与我们远驰,但立功报效国家的大门为我们敞开。勒铭岩阿,其词云尔:灵山作镇,岩岫陵虚。达人运力,经营净居。右横龛隐,寺远钟竦。道心有愿,妙果无馀。 【考证】

此碑在本地民间存在两大争议,现将本人的考证列于下: 1、碑文为何人之作。

有不少书家、学者称,此碑乃虞世南之作。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始一起到北方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由此可见,虞世南与碑刻时各据南北,并未有时空重合。在《文水县志》载:“······(隐堂洞)石室前壁子夏山涧沟之中,曾镌刻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这一记载误导了大家。虞世南游历子夏山留书,是在碑成之后的事了。再则隋初书风相似,而虞世南只是书家代表人物之一,我们不能以点代面。如同《龙藏寺碑》,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结果就有人误传其为虞世南所书,实为时间本末倒置,却也体现虞世南书法在民间的崇高地位。

那么,此碑真实作者是谁呢?

碑首刻有一行小于正文字号的刻字:“□□□同三司许昌公贺兰志侍佛时”。意为“□□□同三司许昌公贺兰志祭祀奉佛时刻”。正文中也出现“开府许昌公贺兰志”,碑文内容并写明此碑文是为贺兰志和郁久闾相贵等修建宝坊所撰。两次出现“贺兰志”为什么官衔有别?因碑刻有损,很有可能正文“开府许昌公”为“开府仪同三司许昌公”略写。“开府仪同三司”的意思是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都跟三司一样,尽管不是具体的职务,但不仅仅是个荣誉,也是社会地位的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表功,官位猥滥程度严重。北周分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散官号,以酬勋劳。隋初沿袭,分别为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贺兰志与虞世南也并未见史载有过接触,隋朝初立也不容许官员与南陈官员私交,再次否定碑刻为虞世南所书。

贺兰志竟为何许人也?查遍史籍只在《隋书·于仲文列传》和《北史·于仲文列传》中找到一处:“······未几,诏仲文率兵屯白狼塞以备胡。明年,拜行军元帅,统十二州总管以击胡。出服远镇,遇虏,破之。于是从金河出白道。遣总管辛明瑾、元滂、贺兰志、吕楚、段谐等二万人出盛乐道,趋那颉山。至护军州北,与虏遇。可汗见仲文军容整肃,不战而退·······”。可知贺兰志只是于仲文麾下的一名行军总管,开皇二年(582年),共同抵御南下的突厥。“白狼塞”在今山西应县;今呼和浩特与阴山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古称“白道”;高鹰、孙永刚老师的《盛乐考》中得知“盛乐道”在山西定襄一代。说明贺兰志的军队就在山西

境内。他被封“开府许昌公”也可能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所赐,这个称号应得自于贺兰氏为鲜卑族在许昌是望族。而“郁久闾相贵”可能也是于仲文麾下的一名行军总管。“郁久闾氏”实柔然汗国王姓,与北魏时有战事,后归顺。期间有一柔然可汗郁久闾婆罗门一直囚居于洛阳。公元542年,病死于洛南之馆。虽不能证实“郁久闾相贵”是柔然可汗郁久闾婆罗门后人,但他祖籍应在河南无疑。也说明碑文中只出现这两个人名的原因,即他们是同乡。

碑文是贺兰志所写吗?本人存异。两次出现的不同官职称呼,正说明正文祭表为别人书叙,官职应该在贺兰志之上。而小字应为贺兰志监刻或后补。只能证明贺兰志的军队就驻扎在文水一带,最起码文水一带的隋兵归他统辖。

上文中的于仲文。《隋书》和《北史》的列传中这样载道:“于仲文,字次

武,建平公义之兄子。父实,周大左辅、燕国公。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其父异之曰“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可见这位于仲文不仅是

名门之后,还博学多才,精通儒学。杨坚为丞相,尉迟迥作乱河南相州,于仲文时任东郡太守。于仲文舍家弃子,取大义,助杨坚平定河南之乱。官拜柱国、河南道大行台。杨坚受禅称帝,废相州邺城,打压北周重臣。于仲文还未上任,就受其叔父于翼牵连下狱。在狱中于仲文上书隋文帝杨坚,行文内容及手法与碑文惊人相似。书表内容为:

臣闻春生夏长,天地平分之功,子孝臣诚,人伦不易之道。曩者尉迥逆乱,所在影从。臣任处关河,地居冲要,尝胆枕戈,誓以必死。迥时购臣位大将军、邑万户。臣不顾妻子,不爱身命,冒白刃,溃重围,三男一女,相继沦没,披露肝胆,驰赴阙庭。蒙陛下授臣以高官,委臣以兵革。于时河南凶寇,狼顾鸱张,臣以羸兵八千,扫除氛昆。摧刘宽于梁郡,破檀让于蓼堤,平曹州,复东郡、安城、武定、永昌,解亳州围,殄徐州贼。席毗十万之众,一战土崩,河南蚁聚之徒,应时戡定。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第二叔翼先在幽州,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臣第五叔智建斿黑水,与王谦为邻,式遏蛮陬,镇绥蜀道。臣兄顗作牧淮南,坐制勍敌,乘机剿定,传首京师。王谦窃据二江,叛换三蜀。臣第三叔义受脤庙庭,龚行天讨。自外父叔兄弟,皆当文武重寄,或衔命危难之间,或侍卫钩陈之侧,合门诚款,冀有可明。伏愿下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

不难发现开皇元年(581年)于仲文在家族蒙难时,给隋文帝上书之文,与碑文的行文方式如出一辙。获赦后,于仲文便被派往白狼寨镇守北疆,远离自己经营多年的河南。这种谪迁是王者对大臣的御用之术,说明于仲文虽活命,但隋文帝已对他疏远,重新审核。“或鸣玉垂缨,柳杨槐鼎。或治戎练武,升降偏裨”,“清净之业已远,汲行之路方弘”,正是借贺兰志和郁久闾相贵等口道出了于仲文的心境。

且另一行军总管元滂之兄元谐的史料,可作旁证。“杨坚受禅时,进元谐为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食邑千户,同时奉诏参修律令。隋开皇元年三月为上柱国。八月西北少数民族吐谷浑入寇凉州,诏令元谐为行军元帅,前往征讨。到开皇七年(578年)四月,由于他的刚愎自用,好议论诋毁时政,且不能取媚于左右已失去文帝宠信,只挂着一个安乐公的头衔在京城闲住。开皇九年(589年)四月,有人告其与从父弟上开府仪同三司元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三司祈绪等谋反,文帝大怒,元谐等四人一同伏诛,籍没其家”。(《隋书·元谐列传》)反映出平定尉迟迥叛乱后,杨坚受禅。杨坚对北周故臣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审核,直

到开皇九年(589年)南下攻陈前结束,既巩固了皇权,又收服了实心为自己平定南陈的将帅。而于仲文后来的表现也深得隋文帝杨坚盛赞,他通过了考验审核。于仲文书此文,不单单是出于上司对同乡下属的偏爱,更应该是通过对佛的笃诚,向刚刚结束的对突厥战争中死去将士的一种祈祷,同时也是对自己境遇的一种感叹!

2、“慧远比丘僧”考

“慧远”在佛教界有两位大德高僧,即东晋东林寺慧远和隋代净影寺慧远。后人常以“二远”并称。唐刘沧《留别复本修古二上人》诗:“二远相知是昔年,此身长寄礼香烟。”唐于鹄《赠兰若僧》诗:“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 。因子夏山与净土宗颇有渊源,故有不少人认为碑文中“慧远”,为东林寺慧远。我考据结论是否定的。

东林寺慧远,法名释慧远,俗姓贾氏,(334年-416年),山西代县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庐山白莲社创始者。碑文中提到的僧光便是他的门徒。东晋《净土圣贤录易解· 慧恭、僧光、慧兰》中载:“······与僧光、慧兰等一同追随远公学习佛法。僧光等人学习能力虽然不及慧恭,但是对于专心忆想西方净土,却比慧恭更为虔诚恳切”。再细品碑文“隐泉山者,盖西河之巨镇。······又有子夏遗称,僧光旧迹”,说明隐堂洞为僧光故道场。因此误导了不少人,将碑文中的僧光——慧远联系在一起了。

另有旁证:

郦道元《水经注》卷六载: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 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 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 ,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 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

隐堂洞遗迹只是僧光的修行道场,东林慧远是否来过无史料考证。“比丘僧” 译作乞士,除馑男,道士等。其义为:乞士,上于佛菩萨乞法以资慧命,下于万民乞衣食以种福田,故名乞士。破烦恼:以修圣道而能破烦恼也。怖魔:以出家剃头著染衣而令魔王、魔民恐怖,怖其能行正道,能入涅盘也。净持戒:以受持尽形寿净戒故名净持戒。除馑男:以其为众生种福田,令众生得福而除众生之饥馑也;又以其为众生布法,令众生慧命得法水以资养,除慧命之饥馑也。道士者,举凡修道之士皆可称为道士,古时不分,非比现时以道家修道之人为道士也。僧之意为“众”也,比丘僧,即比丘大众也。出家男众称比丘,出家女众称比丘尼。比丘者,受具足戒之出家人通称比丘。那么“慧远比丘僧”就成为“慧远乞士”。隋代将领请尊东林慧远大师来祈福,就因为这儿是僧光旧迹,僧光是东林慧远的门徒吗?再说僧光已经是故道场,说明僧光已圆寂,提他师傅的尊号也无大意义。但子夏山不仅是净土宗僧光和尚的道场,还是昙鸾与僧光同期在此活动的见证。既弥补了净土宗对僧光历史记载的空缺,还为破解净土宗开山祖师传承谜案提供了线索。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条净土祖师传承链接“慧远——僧光——昙鸾”的假说,有待进一步论证。

净影寺慧远,(523年-592年),俗姓李,祖籍敦煌,世居建兴郡高都霍秀里(在今山西晋城市境内)。隋代高僧,为地论宗重要代表人物。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