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本文从创设游戏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操作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恰当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能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课中如何设计教学情境。

一、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

爱我是学生的天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如何把学和玩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也是教师要时时考虑的。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小竞赛、小游戏,合理地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个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例如,在《可能性》的练习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争夺“智慧星”。游戏中,我现场采访了两位同学:“你在出拳之前,头脑会想些什么?”“猜对方会出什么。”“那他可能出什么呢?”我紧接着问。“有三种可能:石头、剪刀、布。”??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体会。再

如,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清各种图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自己的抽屉中摸出一个图形并猜一猜是什么,猜对了大家给他鼓掌;猜错了,让他睁开眼睛看一看,再说说究竟是什么图形。如还是说错,其他同学帮助他纠正。

小学生对大量机械重复的巩固练习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新颖愉悦的游戏情境,能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蕴含其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让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放“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我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个数36,问:“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数不能被3整除,这样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21、45、107、459、1572??让学生找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两次使学生认训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尤其是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 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教师想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时,我先讲了这个故事,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都活跃起来了,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四、强化操作,创设操作情境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走进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而被生活相整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

春游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学生畅所欲言: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四(2)班有10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是: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10=5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50=10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10=100(瓶)。有的同学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5辆车,每强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10×2×25=500(元);还可以是10×(25×2)=5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老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有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参考文献】

[1]郑强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毛建华主编,《数学月刊.小学版》浙江:教学月刊社,2007.6。

[4]周日强主编,《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