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思考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思考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一个伪问题,而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社会科学研究不等于获得实践经验。

科学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是理性的认识不是简单地感觉经验,是观点的表达不是材料的简单概括。实践经验就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没有从现象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因而,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就是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即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如何理解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5.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两种方式。

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运用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命题、公理、定理和定义,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意义: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一种方式,在验证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局限性:任何逻辑证明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另外一种理论进行检验,无法避免脱离实际,有形而上学的缺陷。

文本检验:即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实践赋予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意义:实践赋予的权威决定了它的有效性,是一定意义上实践检验真理的补充。 局限性:但任何经典文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法避免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

1.应当怎样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

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

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功能)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

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力量。

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生产力系统以人口系统为基础。

第三,生产力系统及其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是上层建筑系统的基础,同时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关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影响生产力系统。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系统。

第三,人口系统中的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四,生产关系系统对自然环境系统也产生影响。

三、上层建筑系统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五、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等。自然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

自然环境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系统可以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少;反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大。自然环境还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例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关。 在世界历史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些濒临海洋的国家往往思想文化比较开放,而内陆国家则相对较为封闭。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马克思主义反对把社会生活的发展归结为生物现象,但认为把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的思想是合理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