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比较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货币政策工具比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及其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

策应用的对比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日益加快,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如何引导经济使之与国民收入水平相互协调发展并且使经济长期处在平稳较快发展的形态中已经是当前经济与货币政策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对我国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与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对比,寻找出相对合适的货币政策制定方向,并对其预计效果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效果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政策调整货币的供给以及银行的监管来干预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达到对经济的调控。目前使用最多的几个方法:一、调整利率。二、公开市场业务。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四、再贴现政策。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点:一、调整利率:因为利率越低,对于贷款来讲成本越低,这样就有利于曾加货币的流通;反之,利率高,贷款所需花费的利息也就高,不利于货币的流通。二、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当市场中的货币缺乏流动性时,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曾加如国库券等有价证券的持有量,这相当于向社会像金融市场投放一笔巨额资金从而增加市场货币的流通性。相反,如果当金融市场上资金流通性处于非常旺盛的阶段,中央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反向操作以控制对于市场的资金投放,从而稳定市场使之平稳运行。三、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按照一定比率,将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的额度根据市场运行具体情况由央行确定。四、贴现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而以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为代价所做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支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将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做的票据转让。如果可以对货币政策进行总结,那么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下面一句简约的话: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以及运行状况,我国中央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对经济进行调控,保证其朝着平稳较快的方向发展。

2010年1月18日中央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政策可以被认为其针对目前市场现有资金流动性过剩格局下,仅仅只有公开市场操作已不足以控制市场货币的流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被迫动用准备金工具。而且今后一段时间,准备金调整已经成为了较为频繁的控制流动性的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讲,这种短期的调整对于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的冲击造成了市场的急剧震荡与对未来预期的盲目悲观。但更令人悲观的是,市场流动性格局并不能很好地被这一调整举动儿改善。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并没有很好的使经济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并没有很好的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走出如果和转变经

济发展的困局,下面让我们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去分析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更好的与经济发展相配合。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基本同时将基准利率快速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并且迅速推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似的政策。此类型政策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全面系统分析,将对促进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恶化蔓延。受此影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资产价值严重缩水,市场悲观情绪弥漫,金融机构核心指标恶化,流动性严重不足、社会民众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愿望也迅速萎缩,经济增长率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这说明,传统货币政策已面临流动性陷阱,需要实施数量型货币政策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基于此,以美联储为代表和领头羊的中央银行在迅速将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释放大量流动性、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不足等问题,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风险、提振了市场信心,遏制了投资、消费和经济的快速下滑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首要特征是,面对流动性陷阱,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从政策利率工具的角度分析,可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利率开始失效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价格型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正是基于此,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创新“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释放大量流动性,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货币政策称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创新大量货币政策工具。鉴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始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购买资产抵押证券(MBS)、设立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购买长期国债等,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正是因为创新了大量货币政策工具而呈现浓厚的“非常规”色彩,彰显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区别。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有别于传统货币政策。文前分析表明,传统货币政策的任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调节投资和消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其核心环节是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是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二是购买金融机构和社会民众的有价证券,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有效化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三是购买长期国债,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促进扩大财政支出,发挥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消费支出的撬动和替代作用。四是增加信贷可得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推动经济金融复苏。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断裂的条件下,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以发挥市场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因此,传统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核心传导环节并未发生变化,均是市场利率,由此可以说,两种货币政策并非存在本质差异,都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市场利率),调节经济主体行为,以实现促进经济复苏的目标。其差别仅是引导市场利率下降的手段不同:传统货币政策借助的是政策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借助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货币政策面临不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传统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是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相对良好,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对的则是经济金融危机。

为有效遏制经济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大量创新“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金融复苏。从目前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经济金融的“自由落体式”下降,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

下面是对欧盟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

1991—2000年,欧盟各国较好地执行了《马约》和《公约》的规定。1991年以来,为实现《马约》和《公约》规定的赤字率不超过3%的目标,欧盟国家普遍减少财政支出,积极执行欧盟的财政趋同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0年,欧盟的平均赤字率由1990年的5.3%下降至O.4%,其中欧元区国家赤字率由1990年的6%下降至0.8%。这一时期,欧盟各国赤字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各成员国采取一致行动,按照《马约》和《公约》的规定控制或减少政府开支;同时,也得益于欧盟在景气经济周期中的经济稳定增长。1991—2000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特别是1997年后,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2.5%,其中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3%。

近年来,欧盟主要国家赤字率连年突破3%的上限,《马约》和《公约》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2001年以来,欧盟经济总体上进入偏冷经济周期,欧盟经济严重滑坡。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欧盟主要成员国不顾《公约》的规定和欧盟的警告,采取增加政府开支或大规模减税的方式刺激消费和投资,政府预算状况也因此恶化。2001年,葡萄牙赤字率达到4.1%,成为欧元区第一个违反《公约》的国家。欧元区经济龙头老大德国,2002年赤字率就已达到3.6%,突破了欧盟规定水平,预计2003年、2004年赤字率将分别达到4.2%和3.9%。欧元区第二经济大国法国,2002年赤字率达到3.1%,预计2003年、2004年法国赤字率将分别达到4.2%和3.8%。另据欧盟预计,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将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加入赤字超标国的行列。由于德、法两国赤字率都将连续三年超过3%的界限,按照《公约》规定,欧盟应该对德、法实施惩罚但德、法是欧盟最主要成员国,在德、法两国的游说下,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最终妥协,决定暂停启动惩罚程序。欧洲中央银行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不按照欧盟《公约》规定的制裁程序约束成员国,将使《公约》的效力完全丧失,也使人们对欧盟奉行的稳定金融政策失去信心。

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依然可以对我们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以下五点: (一) 财政政策定位应着眼于长期社会经济发展。 (二)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风险预警体系。 (三)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多种手段的组合作用。 (四) 引入财政中长期规划管理机制。 (五)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从当前形势看,目前的的准备金率并以有效回收过剩的市场流动性。对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确实有了一定的反应,制造型企业、出口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可喜的是通胀已经得到一定的抑制,下阶段应该着眼于保持经济稳定高效增长,使其处在更为健康的发展水平上。

【参考文献】

[1]钟伟.2009.美联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综合影响[J].中国金融(8):46-48. [2]尚姝.2009.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研究:基于日本经验[J].价格理论与实践(3):46-47.

[3]本·伯南克(美).美联储的信贷放松政策及其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7):34-37.

[4][5]本·伯南克(美).危机一年来的反思.2009年8月21日在堪萨斯联储银行经济研讨年会上的演讲.

[6]王东风.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及影响:以美国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3-127.^

[7] 陈超.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会用到什么程度.上海证券报201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