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的产生与发展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唐璜”的产生与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试析唐璜故事的产生、发展与变异

(比较文学范畴)

一、唐璜故事的产生

唐璜(Don Juan)这一艺术形象源于西班牙传说:在14世纪,塞维利亚地区有一个姓“泰诺利奥”、名“璜”的贵族,玩世不恭,肆意行骗,为所欲为,更以诱惑、奸淫妇女为最大乐趣。由于得到国王的庇护,受害者及其亲属都敢怒而不敢言;对口出怨言乃至反抗者,他都残忍地将其杀害。但是这个恶棍最后还是遭到报应:他诱奸教团统领唐〃孔扎戈的女儿,孔扎戈为维护女儿的名誉,与他决斗,被他杀死。教团成员们将他诱捕、处死,为首领复了仇,并散布传闻,说他死于魔鬼手中。后来又传说,他杀死孔扎戈之后,为寻开心,邀请死者的雕像同他共进晚餐,雕像如约而至,同他握手,令他惊恐不已,堕人地狱之中。产生初期的唐璜是一个身为贵族,却粗暴、残忍、骄傲又自甘堕落的形象。

另外,人们把一些贪图肉欲享受的浪荡子的故事混杂进来,比如:唐璜〃德〃马拉尼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后来终于悔悟,在修道院里度过余生,等等。还有,在西班牙语中,姓氏中有“唐”就代表着贵族,人们把有其他贵族的传说也集合到了“唐璜”身上,至此,唐璜的故事就产生了,随着它的流传,人们包括各国的文学艺术家又为唐璜注入了新的色彩,使之愈久弥新。

二、唐璜的发展与变异

(一)唐璜在西班牙与意大利

(1)从传说到文学作品的出现,是唐璜故事发展的第一步。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唐璜的重要文艺作品是西班牙神父作家加布里埃尔〃杰列茨以

笔名蒂尔索〃德〃莫利纳(Tirso de Molina),发表的剧本《塞维利亚的登徒子》,(又名《石客》——《El Burlador de Sevilla y convidado dePiedra》,1630),作者是一个天主教神父,因此这部作品意在道德说教。但是,由于它产生时正是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时期,从而使唐璜的形象显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骄横残暴、自私自利的纨绔子弟,一心满足自己的肉欲,以诱惑和玩弄女性为能事,对于感情、荣誉乃至于生命,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通通不当一回事;另一方面,他又风度翩翩、聪明机智、敢做敢为。这部作品中唐璜被读者解读为一个对宗教禁欲主义和社会陈规陋习的大无畏的破坏者,充满生命活力的贵族少年的榜样。这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也是无可避免的。

(2)不久之后,蒂尔索的《塞维利亚的登徒子》就从西班牙传到了那不勒斯,并很快被改变成意大利的唐璜戏剧。代表人物及作品有两个:一是欧诺夫利奥〃吉利贝托于1652年在那不勒斯发表的《石像的宾客》,由于其在法国范围内的戏剧巡演,从而对法国同题材的作品具有不小影响,然作品现已失传。二是契可尼尼于1670年(也说是1640—1650年间,无从考查)对它进行的改编,喜剧《石像的宾客》。后者更为人知。其间,唐璜的名字也按意大利习惯改成了“唐〃乔万尼”,人物增添了邪恶程度,言谈举止间的高贵优雅也不复存在;唐〃乔万尼也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在石像前来赴宴时,表现得无动于衷,在最后临死前也不愿意忏悔,这与蒂尔索的唐璜是相反的。不过,契可尼尼的改编本删除了西班牙原作的道德说教,淡化了阴森恐怖的气氛,增加了喜剧成分,在城乡各地演出,广受欢迎。

另外,17世纪的意大利还有一些即兴喜剧的作家改编的喜剧脚本,如安东尼奥〃帕桑的脚本和卞科勒里的笔记,同名为《石像的宾客》。

18世纪末,继奥地利莫扎特之后,意大利作曲家加查尼基也写了一部关于

唐璜的歌剧《石客》,并在罗马、巴黎和米兰等地成功演出,但其影响难与莫扎特的《唐璜》相比。

(二)唐璜在法国

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唐璜的故事在十七世纪同样传入了法国,但时间上略晚于意人利。在1658、1659年法国人多里蒙和德维尼耶先后推出了有关这个传奇人物的剧本。但是大作家莫里哀的改编才真正具有价值,1665年莫里哀的《唐璜》,又名《石宴》,作品沿用了西班牙人名和西班牙传说的基本框架,但时代气息更为强烈,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由于当时法国的政治社会黑暗无光,莫里哀笔下的唐璜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温柔的情人与冷漠的负心汉、勇敢豪爽的骑士与庸俗猥琐的无赖、彬彬有礼的绅士与粗鲁强暴的淫棍相互对立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成了唐璜的经典形象。再没有西班牙故事和剧本中的长篇大论的宗教说教,更多的是对于尘世幸福和欢乐的歌颂,对聪明机智的赞美,对善恶、美丑等人性和道德的探索。

1713年,法国勒泰里耶创作的第一部有关唐璜的歌剧在巴黎上演。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在相信民主,提倡民主的十九世纪,作家们用唐璜形象表达了他们对这个世界一切不平等的反抗以及对人类自我救赎的不懈努力。这一时期,唐璜形象成了勇敢、自由、追求民主的代名词。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于1803年发表了《长寿药水》是一部颇为荒诞的浪漫主义珍品。巴尔扎克笔下的唐璜从原型中的对女人永无止境的渴望,变成了对金钱的无限渴望。如果说以前的唐璜形象对家庭、亲人还存有一丝温情,那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唐璜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眼中永远都只有他自己,为

了保全自己,他能无视亲情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儿子。唐璜主题变成了巴尔扎克抨击现实、挖掘人性的锐利武器。在这里,作者写作的主旨无疑是“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的现实。

(三)唐璜在奥地利与德国

1787年,奥地利作家莫扎特作曲的歌剧《唐璜》(全名为《遭报应的浪荡子》,又名《唐〃乔万尼》)在布拉格首演随后又在各国演出,引起轰动,传遍世界,使此前有关唐磺的所有歌剧、舞剧和话剧黯然失色。剧本是由宫廷诗人达〃庞特(DaPonte,1749—1838)根据意人利剧本改编,原本轻松、逗趣,莫扎特大大提升了它的厚重度,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将唐璜从一个贪图享乐的风流鬼,升华为一个对于美、对于爱与被爱、对于自由永恒追求的个人主义者,成了具有反抗权威的叛逆者。唐璜变得敢做敢为、至死不悔,他蔑视一切、反抗一切的压力和束缚。

当时正是18世纪全欧的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充满乐观和自信,相信理性,相信人类可以藉理性而建立自由、公正、人道的人间秩序。因此,在这个时期,唐璜形象呈现出一种乐观、充满希望的倾向。它继承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个性,而且比人文主义者更进一步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其目的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9世纪,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唐璜〃一个旅游爱好者的不寻常遭遇》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短篇小说,他以旅行者漫谈观看莫扎特歌剧《唐璜》感受的方式,对唐璜作了独特的阐释。他认为唐璜出身高贵,仪表非凡,智慧过人,理当追求种种享受;他的堕落源于情场失意所产生的报复心理,只是对安娜的爱才可能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