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七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七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乾隆以前,不准商人超过日月山到牧业区自由贸易。材料中的“多尔济”上奏折论述了“内地商人”与“青海”“蒙古”等进行贸易“大有裨益”,并且“乾隆同意实行”,这反映了清朝前期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滨江地区商业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到西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可以体现出西北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无法推断是否是开始,排除。

8.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民间建筑不准高大”,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等级秩序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不仅反映“殖货致富者愈众”都城经济功能的增强,重点阐述民间建筑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中提到是“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没有提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到程朱理学,而且唐代程朱理学统治地位没有确立,故排除D。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

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

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9.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 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 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C. 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故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网络建立和纺织业生产的分工以及专业化的依据,故AD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故C项排除。

10.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 A. 通过“格心”“致良知” B.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注重“气节”“声誉” D. 践行“知行合一”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官者,如何为官大多数是清楚,问题往往出在“行”上,王阳明践行了“知行合一”思想,成为一代名臣,故D项符合题意;只有“良知”是不够的,关键是能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A项排除;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所倡导的,但将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到一生的实践中是需要意志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故B项排除;“气节”“声誉”大多数人都会重视,但面对声色物欲的诱惑,往往就“失节”,毁掉

声誉,故C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

11.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表明墨子

A. 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 B. 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 C. 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D. 推崇各学派主张的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在没有国家之前,每个人都要自己的“义”导致天下大乱,然后选举出贤良的天子,天子统一思想、价值观治理国家,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强化君主权力,且天子是人民选举出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在强调价值观的统一,是站在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立场上分析,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各学派主张,排除D。

12.《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A. 具有“经世致用”思想色彩 B. 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 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 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叙述发现,“南宋朱熹所作”“《家礼》”对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的“礼仪规范”“设定”“详尽细致”,“明王守仁”的“《南赣乡约》”中则“制定并颁布”“民间规约”,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是反对空谈义理的表现,主张改革,是

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实现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此项为干扰项,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民间规约”的规范,与社会责任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南宋、明代思想家对北宋以来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向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实学发展,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不是儒家通俗化的价值观念的表现,故D项排除。

13.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 “民以食为天” B. “和而不同” C. “无为而治” D. “崇尚礼乐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项符合题意;“民以食为天”的意思是百姓以粮食、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材料未涉及有关粮食的信息点,故A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羹汤要有多种味道、声音要“七音,八风,九歌”“相成”,与“无为而治”、“崇尚礼乐教化”无关,故CD项排除。

14.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颜钧云:“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据此可知,他们都 A. 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 B. 注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C. 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