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测试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测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

1、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A. 注重社会和谐

B. 强调以民为本 C. 主张以德治民

D. 宣传克己复礼

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A. 仁者爱人

B. 民贵君轻

C. 有教无类

D. 农本思想

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B.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4、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 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

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 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5、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的“天人感应”,但是依旧继承了仁政思想,具体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君,子事父,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

8、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这样的情节:戚秦氏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忠孝节义

D. 仁者爱人

9、《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因果报应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天人合一

10、“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A. 维护了君主统治 C. 背离了儒家思想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D. 表达了民本思想

11、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取代现在每年9月10日作为教师节。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B. “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C. “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D. “孔子之道也,远传于四域之外” 12、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注重气节、品德

C. 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 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13、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1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三纲五常

B. 经世致用 C. 万物本源

2

D. 抗衡佛道

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天意强化君权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D. 突出人民的力量

17、先秦时期的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智者关注个人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两种思想( )

A. 价值取向的不同 C. 开放包容的特征

B. 文化背景的差异 D. 理性主义的程度

18、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C. 人文主义;宋明理学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 信仰得救;致良知

19、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人文主义;陈朱理学 C.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 因信称义;陆王心学

20、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时,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C.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D.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21、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家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22、“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

A. 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 C.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B. 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D.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3

2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C. “仁政”的思想

B. “天人感应” D. “罢黜百家”

24、“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春秋战国时期持该观点学派应该是()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25、“他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爱无厚薄”。“他”最可能是

A. 墨子

26、材料 尽管元朝统治者提倡理学,为其他宗教思想也提供了宽松的传播环境,但在元代思想界仍出现了反对理学、不信佛道的“异端”思想家。邓牧就是其中之一。

邓牧(1247~1306年),钱塘人。南宋亡后,游历四方,誓不仕元。邓牧将宇宙万物的生成,看作是“太极”之动静生阴阳而成,把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的生养,完全归功于“玉皇上帝”之力。邓牧对现实社会有强烈的对抗情绪,大胆揭露封建君主“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竭天下之财以自奉”,痛斥贪官污吏“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对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寄予深切同情,归之于“官逼民反”。他描绘了一个“天下无乐乎为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慕”;“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其吏“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

邓牧有关社会政治的进步理想,启迪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邓牧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邓牧的思想。

B. 韩非

C. 荀子

D. 庄子

4

答案:

1-5CAAABA 6-10ADBBA 11-15CCBBC 16-20AACAC 21-25DDBBA

26(1)内容:宇宙万物源于“太极”;抨击暴君酷吏;民众反抗源于官吏压迫;主张建立理想社会。

(2)简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带有一定唯心色彩;冲击了理学尊君思想;在当时社会状况下具有积极意义;建立理想社会的主张具有空想性,但在当时社会状态下具有积极意义;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